疫情期間,電子學習成為語言學習的新常態。電子學習範疇的研究廣泛,然而不多針對了解電子評估對學與教的影響,尤其是第二語言課堂方面。講者希望填補此空白,探討電子個人學習檔案有多可能成為香港中學的嶄新電子評估模式。電子個人學習檔案可定義為數碼檔案或軟件工具,讓學生建立、編製、展示並思考自己不同模式的作品,以記錄其個人成長、努力和成就。視乎不同學校的使用情況,電子個人學習檔案可同時及/或分別滿足進展、總結、評估等目標。
本節共五部分。講者首先剖析另類評估方式的興起,並論述電子個人學習檔案作為評估,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即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其次,講者講解電子個人學習檔案作為評估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在第一及第二語言課堂中使用時的共同特徵、類型、優點和局限。第三,講者從其正進行的語言評估素養研究項目中,抽取兩個獨特的課堂實例加以闡述:在情境一,中五教師示範於教導學生寫作議論文時,如何使用Google Classroom作為電子個人學習檔案平台,讓建構式寫作的教與評得以配合一致;在情境二,中一教師展示如何利用視像會議流動應用程式,適度提供書面回饋以茲糾正,並於評估後以文法功課任務鞏固學生所學。講者以批判角度評鑑兩個情境,然後探討於虛擬語言學習環境下,使用電子個人學習檔案作為評估時應注意的地方,以及其對教學的影響,包括採用互動數碼回饋、是否願意投入網上學習、學生的電腦及評估素養、科技資源是否充足等。最後,講者提出四個未來方向,讓電子個人學習檔案作為評估可持續發展,以在此空前時刻支援有效的語言學與教。
關鍵字詞: ePortfolios | COVID-19 |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