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學界情報 電影院 音樂廳 劇場 展藝館 咖啡座 文化連結 文化部屋 返回教城
返回展覽
 
基礎導賞秋景 基礎導賞菊花 進階導賞秋景 進階導賞菊花

進階導賞菊花
農曆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禮記•月令》謂:「季秋之月,菊有黃華。」故又稱「菊月」。自魏晉以來,文人多有詩文寄興,或賞秋華、或飲菊釀。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傳說此酒可有廷年益壽之效,而菊花亦別稱為「廷壽客」。飲酒賞菊成為了文人世界的風流雅事;而最為人津津樂道者,莫如東晉時代著明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 (365-427),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享年六十三歲。陶淵明年輕時頗希望有一番作為,惟其時政治黑暗、官場腐敗,與他性格耿直格格不入,最後他選擇了辭官歸里,過其躬耕生活。然農作生涯終非如詩歌所詠的浪漫閒適,「躬耕自資」的生活,常常是終歲辛勞,難以糊口。陶淵明便是在貧病交加之下度過晚年。陶淵明在中國詩歌史上被譽為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特色,在於濃厚的田園生活的氣息,洋溢著農家的歡悅和艱辛。更為重要的是其透過文學創作,表現出高尚品德。其性情恬淡,不為五斗米折腰,更成為歷代文人的理想典範。

根據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陶潛九月九日無酒,坐宅邊菊叢中,採摘盈把,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因此「白衣送酒」、「陶公詠菊」亦成為藝術家樂於描繪的佳題。

近代人物畫名家鄧芬 (1894-1964) 所畫的正是陶淵明,此幀《陶淵明採菊》(圖1),用筆細緻勁利描繪人物和景物,神態面相尤其細膩。畫家抓住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剎那,詩人受眼前佳景所動,引發詩興,吟出這千古傳頌的名句。畫家匠心獨運,以人物回眸凝視遠方,正是用虛的手法點出了南山;同時表現了詩人感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意境,閑適自得之情悠然而生。畫中雖沒有畫南山,然南山已在畫意中。

鄧芬是廣東南海人。曾與潘致中等創立癸亥合作畫社。戰後移居香港,從事創作,常來往於港、澳兩地,一生放浪不羈,以賣畫為生。他精通詩文、戲曲、書畫。尤擅繪花卉、人物、間亦繪山水,特以畫美人、羅漢著稱。

賞花飲酒,可以是文人的清雅消遣,但有時亦會觸景生情,勾起不同的心事。這幀《香海對酒圖》(圖3)是廣東番禺畫家梁于渭 (?-1913) 受友人顏恆甫所請而畫。畫題就是香海對酒圖,題中的香海,就是指香港,說明當時這位顏先生的棲身之地。畫中一人對花飲酒,飲的到底是消閑酒,還是解愁酒呢?我們可以從梁于渭的題記和顏氏其他朋友的題詩找到端倪,梁于渭的文字中有「今茲差使,久留曠務,身繫邊防,心遊魏闕。」說明畫家作此畫時,仍在仕宦之中,時代當為晚清之世。而李鳳鎏的題詩謂:「誰識元龍湖海外,忍看逐鹿故園中。」正道出了當時這些身居香港的文人對晚清時期世局動盪的憂思。而另一首由譚長年題的詩謂:「千里蒼茫非故國,十年感憤屬吾曹。哀時庾信秋風老,對酒王郎夜月高。」句中點出了深秋月夜,斯人獨酌的情景,其中更以南北朝詩人庾信和王褒的典故,帶出身在異域、心懷鄉國的悽愴。

此作品為梁于渭罕有流傳的人物畫作,且畫上有一段畫家自述其承傳家學,少年時代已經學畫。梁于渭,字杬雪。清光緒十一年 (1885) 進士。為個性自負,仕途受阻,終棄官南歸,賣畫自給。此畫已略具其晚年禿筆焦墨的特色。


進階導賞

菊花傲霜的特性,使文人把它配上君子之德,與梅、蘭和竹並列四君子。廣東盛產菊花,而畫菊亦成為歷代廣東畫家常用的題材。這幅《菊石圖》(圖4)是乾隆時代廣東新會畫家甘天寵 (活躍於十八世紀下半葉) 的作品,畫面疏秀空靈,筆墨蒼莽,正是這位畫家的風格特色。據《嶺南畫徵略》記載甘天寵頗具隱士的孤介性格,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畫中以瘦勁筆觸寫成菊石,與題詩的書法用筆互相結合,表現一脈灑落自然,孤高冷秀的韻致。畫家所表現的實際上就是菊花的德性而非外貌,並借這種氣質反照自己甘於澹泊的內心世界,正是體現了陶淵明的情操。

《菊花;漁父圖》(圖5)是另一位廣東新會畫家羅天池(1805-?)的作品。羅天池早年任官,後歸居廣州城西,自闢園林,終日與書畫為伍。除創作外,他亦精的畫風乃是承接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和清初的惲壽平。此幀《菊花》上,畫家題有「不及文徵仲之雅潔,尚不失為陳白陽耳。」說明了羅氏對文徵明的仰慕,並認為自己,可與文氏的弟子陳淳並駕。而羅天池在清代中後期廣東畫壇亦是赫赫有名,他與黎簡、謝蘭生、張如芝被譽為粵東四家。

清代廣東畫壇高度發展,一方面產生出如甘天寵這樣個性獨特的藝術家,亦同時締造出羅天池這些與江南中心地區畫風相呼應的藝術家群。

 




甘天寵 :《菊石圖》

《陶淵明採菊》


基礎導賞秋景 基礎導賞菊花 進階導賞秋景 進階導賞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