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學界情報 電影院 音樂廳 劇場 展藝館 咖啡座 文化連結 文化部屋 返回教城
返回展覽
 
基礎導賞秋景 基礎導賞菊花 進階導賞秋景 進階導賞菊花

基礎導賞秋景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佳節,其習俗乃是源於古人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登高避禍畢竟只是傳說,然秋高氣爽,卻是登山覽勝的好時節。感受當中季節變化,常令文人墨客引發無限情思,讓我們一同欣賞畫家筆下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秋意。

明末清初廣東畫家高儼的《秋原策杖圖》(圖12),帶我們進入一遍秋意的天地。高儼以疏秀的用筆,繪寫落木蕭蕭的景象,前景繪一位高士,扶杖徘徊於秋林之下,極目遠眺,河岸山巒迂迴,遠處的古塔寺宇也清晰可見。此畫年代久遠,紙色薰黃,卻能添古色古香和濃濃秋意。

清初在廣東畫壇獨當一面的汪後來,以其清簡淡遠的筆墨寫成這幀巨幅《秋山圖》(圖13)。畫面以木葉盡黃的寒樹,點出秋冬的節候。溪畔的禿樹指向石岩高聳的前山,山的右邊由一道清泉引入深幽的山谷;山的左面臨溪,溪水似如凝鏡,流淌無聲,一人正踏過溪橋,另一角有人獨釣寒江,使人感受到四野靜穆的深秋氣息。


黎簡是廣東著名的畫家和詩人。他所畫的這幅《秋夕圖》(圖14)用筆純練嫻雅,清新明淨。堤岸上幾株疏秀的秋樹,襯托遠景一片平湖秋山,天際一行飛雁,正是唐人王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的景致。站在橋上的文人,不知是否亦為此美景所吸引而悠然神往。

廣東南海畫家明炳麟這幅《林巒秋影》(圖15),所描繪的是初秋景致。一場秋雨把殘夏的餘暑洗滌凈盡。山色清朗,飛泉似奏出秋聲。南方的秋天,雖說山巒林壑依然披著稠濃的綠蔭,但掩映間已漸見細葉輕黃,微微泛出秋意。此畫的生活氣息濃郁,取材都是畫家切身感受的自然變化。


新會畫家李魁的《松林讀書圖》(圖16)作於「同治元年(1862)又八月」,即農曆的潤八月;而其右邊由鄧濤所畫的《仿王翬青山嵐翠圖》(圖17)則是「丙寅(1866)中秋節前三日」作成。中秋八月,南方猶似夏末,惟晨夕之間,偶有金風,微覺秋涼。畫家如何在畫中點出秋意,亦是如明炳麟所言「秋景嵐光樹色侵」,就是在樹叢之中,點染幾片秋葉。

近代廣東藝壇,不論是嶺南派、國畫研究會或是其他留學東洋的畫家,均力求結合中西,銳意求新。


1915年畢業於日本西京都美術大學的鮑少游是廣東中山人。他把從東洋學到的西畫技法,結合真山真水的寫生草稿,創作出高度寫實新風格。此幀《岷江秋色》(圖18),畫中江流湍急,峽江崖壁險峭,正是四川岷江的蜀道風貌。兩岸秋樹紅葉襯托古剎,氣韻森然,發思古之幽情。


黃君璧是廣東南海人,生於廣州,青年時曾與畫友發起了「癸亥合作畫社」,即是後來的「國畫研究會」。他早年受過西畫訓練,又涉獵大量古典作品。此幀《拂杖步秋林》(圖19)在構圖上保留了古典山水的形格,但以前景的樹叢瀑布清晰細緻,遠景山巒漸次朦朧,便明顯受到西方透視的影響。淡黃的渲染,更為野林平添秋色,體現筆墨和自然相融的藝術境界。


何漆園是嶺南派高奇峰的弟子之一。在此幀《秋溪漁樂圖》(圖20)中看到的,卻不是嶺南派的典型風格,而是更貼近傳統的面貌。但細心觀察,畫面富有透視感,比例準確,溪中小舟尤具寫生趣味。而遠景的渲染更是嶺南派特色所在,可見此畫確如畫家所言「不知是何家法」,但知這就是畫家隨意寫出其心中的秋溪漁樂。






高儼 (約 1620-1691):秋原策杖圖

 


基礎導賞秋景 基礎導賞菊花 進階導賞秋景 進階導賞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