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服務的模範生,既是班長,也是校園電視台主播。為人冷靜、開朗、率直,喜歡唱歌跳舞,以及一切與文化藝術有關的事。
濕地大幫手
原來亞洲水牛可以擔任「兼職保育員」,保育濕地呢!一起來看看牠們怎樣幫忙吧!
亞洲水牛小檔案
英文名:Asian Water Buffalo(Bubalus bubalis)
壽命:可達30歲
體重:200至1,000公斤
在香港出沒地點:貝澳、水口、米埔等
生活習慣:群居、日夜皆會活動
喜愛居所:平原濕地
濕地保育員
水牛能減緩濕地旱化。如果一片濕地有太多草,泥土就會被草抓緊而漸漸變乾。幸好,水牛身形龐大,能夠吃掉大量的草,令濕地維持良好狀態。
此外,水牛也創造開闊的濕地環境,帶來巨大生態效益。牠們的體重十分驚人(大約是10個成年男人的重量!),因此,牠們只要隨意在濕地上散步便能踏平植物和輕鬆製造泥沼,形成開闊的濕地環境。這種環境很受濕地鳥類歡迎,因為牠們可以較容易察覺和躲避獵食者;而水牛製造的泥沼和水窪也非常適合昆蟲呢!
不要小看水牛!一隻水牛平均可協助管理1.8公頃的植被,即是兩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神秘小跟班
有些時候,大家會見到有好幾隻雀鳥跟着水牛,甚至站在牠們背上!這種雀鳥也因此被叫作「牛背鷺」。牠們和水牛有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水牛身上寄生着蟲子,令牠們痕癢難當,但卻是牛背鷺的美食。另外,當水牛踏步吃草的時候,會驚動草叢裏的蟲子,牛背鷺就可以更容易找到蟲子吃。難怪牛背鷺會一直跟着水牛了。
為了大家更瞭解水牛的生活習慣,WWF的濕地保育人員專程探訪了牠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最新相片!
天氣炎熱,要下水消暑一下!
由於水牛實在太重了,浸在水中不但會較涼快,水也會輕微托起身軀,令牠們感覺輕鬆一點。
雖然很重,但還是要進食啊。
水牛不需刻意「工作」,只要隨意走走就能製造泥沼了。
吼!這是相機嗎?
一番努力後,終於吃掉不少草和製造泥沼了。
大功告成,可以回家了!
有時水牛會故意用泥漿覆蓋自己。這些泥漿乾涸後會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蚊蟲叮咬。
用手機掃一掃,看看水牛的生活片段吧!
本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