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
身體特徵:背部棕色、胸前白色
喉嚨部位有暗條紋
眼眉白色
喙較大
平均體長:20厘米
生境:蘆葦叢、草叢和灌木叢
食物: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
在米埔主要於秋、冬、春季出現
鳥類環誌與候鳥驛站
全球有多條雀鳥遷徙路線,而米埔位於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的中間位置。此飛行航道覆蓋範圍廣闊,由北極圈經東南亞,一直伸延至澳洲及紐西蘭共13,000公里,為逾五千萬隻來自超過250個不同族群的遷徒水鳥(包括28種瀕危物種)提供棲息之所。
每年,水鳥都會往返繁殖地及越冬地(wintering area,即是度過冬天的地方),然後在中途站如米埔歇息及補給,再繼續牠們的長途遷徙旅程。
水鳥種類繁多,想知道牠們從哪裡來?那便要靠「鳥類環誌」了!
給雀鳥一個環
「鳥類環誌」是保育及研究的重要資訊,可確認重要的遷徙水鳥停歇點,以便為飛行航道上的鳥類制定相關的保育策略。
所謂「鳥類環誌」,其實是將一個輕巧及刻有獨立編號的金屬腳環繫於水鳥的腳上,當帶有腳環的雀鳥被再次捕獲,便可憑資料識別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自1983年管理米埔開始,便有研究人員在保護區內進行鳥類環誌研究。以近年數據計算,每年逾2,000隻居於保護區蘆葦叢的雀鳥被套上腳環。此項研究有助了解區內雀鳥對棲息地的要求,而當戴着腳環的雀鳥在其他地區被發現,亦有助追蹤其遷徙路線。
在香港,捕捉雀鳥及進行環誌前必須先獲得漁農自然護理署發出的許可證,於鳥類遷徙季節在本港指定地點定期進行。以鷸、鴴類為例,研究人員會利用霧網在晚間捕捉雀鳥,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去觀察有沒有雀鳥被捕,然後再作環誌並記錄不同數據,包括品種、年齡、身體長度和體重等。在整個環誌過程中,研究人員必定把雀鳥的福祉放在首位。
以下是兩則有關鳥類環誌的趣聞:
米埔常客 東方大葦鶯
2015年10月7日,香港鳥類環誌協會在蘆葦叢進行研究時,捕獲一隻2004年在保護區內套上環誌的東方大葦鶯,代表這隻候鳥已完成11次遷徙旅程,往返中國北部和日本地區的繁殖地和東南亞地區的越冬地,飛行總距離足以圍繞地球兩周!
東方大葦鶯 © Paul Leader
千里重遇 鐵咀沙鴴
2013年,一名米埔保護區主任在澳洲作相關工作的義工研究時,重遇一隻在米埔被她親自環誌的鐵咀沙鴴,證明了米埔是雀鳥遷徙不可或缺的中途站。
鐵咀沙鴴 © Katherine Leung / WWF-Hong Kong
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身體特徵:體型較大的鴴
嘴黑色,腳偏黃色較長
平均體長:22厘米
生境:沙灘及泥灘,偶然會在裸露的地面或草地上活動
食物:小型無脊椎動物
在米埔主要於秋、春季出現,高峰期在四月初
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一直是候鳥重要的中途站與越冬地,去年冬季在這裡越冬的水鳥超過52,500隻。現在,又是候鳥們陸續回歸的時候了。如果你也想一睹候鳥在香港越冬的壯麗情景,就立即報名參加米埔公眾導賞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