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階段: 

初中

高中

最後更新: 27/04/2015
記敍文的螺旋學習系統

 

一位任教小學的語文老師跟我說,她的學生在高小已經學習甚麼叫記敍六要素了,為甚麼初中還在這些地方繞圈子?

 

她的問題可從兩個方面解答:

 

一是學校和學生的個別差異現象。小學的學習由認識及運用字、詞開始,逐步學好句、段、篇的概念,至活學活用基本的修辭手法,及初步認識及分辨文體等,其實已很足夠。可是,小學時學校有沒有教記敍六要素,以及老師教了之後,學生能否把握和運用得好記敍六要素,差異還是很大的。由於中、小學的銜接差異大,故此有需要在初中重建基礎,才能建構其後在中學語文學習的生涯中,要學好的各種文體的螺旋學習系統。  

 

其次是從認知心理學來看這個問題。學生學習的背後有很多的層次,要深化及運用知識,背後必須有一知識系統的存在,讓學生把新知識納入本身已存在的知識系統中,知識才能得到鞏固和提高的。寫作能力的學習由認識概念開始,再辨識、運用概念,再分析、評鑑內容,再歸納、融滙其他概念,最後表現在文藝創造的能力上。一般小學生的認知層次還是很基礎的,甚至是一種短期記憶或只是一種概念,故此有必須讓底子好的學生強化運用、評鑑、分析、歸納的能力,也讓底子不大好的學生打好認識、辨識的基礎,在初中的時候重新做好掌握「記敍六要素」的功夫。

 

這種在不同基礎上進行的螺旋學習,既有相同的課程,但又容納不同的認知深度,正是我所理解的新課程精神所在。

 

掌握「記敍六要素」

要學好寫記敍文,首先要掌握好記敍六要素的概念,和怎樣把這些要素寫好的基本想法:前者是一種公式似的概念,即一個完整的「記敍文」,應該具備:時間、地點、人物,及事情的起因(背景)、發展(情節)及結果;後者則是文藝創造能力高低的所在,往往是因人而異的,一般與其閱讀經驗有較密切的關係。

 

換言之,是敍事時要有明確的時空或時代背景,故事發生的場景,以及故事涉及甚麼角色;當然,故事往往不只涉及一個角色,而故事是否精彩吸引,那便要看主角的形象設計是否具體典型、遭遇是否感人或有時代性,而且與其他角色之間的衝突是否反映了人情事理、令人共鳴,以及故事的情節是否曲折精彩吸引了。

 

對一般初中學生而言,改寫寓言和創作故事,往往比寫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得容易,也更容易入手的,尤其是現實生活再不單純,相對而言,童話世界的善惡和角色設計,反而更易操控呢!能改寫好一個寓言,那麼就已經掌握好「記敍六要素」,可以追求更高的寫作層次了。

 

處理好「立意與選材」

要學好寫記敍文,其次是要處理好立意與選材的概念,即設計主旨和主要的內容。具體來說,敍事是基礎,寫人、抒情、說理才是主題所在,寫人如《我的父親》、抒情如《我最懷念的人》,議論如魯迅的《一件小事》,所以要學好寫記敍文,必須先把握主題,設定句眼或關鍵詞,然後思考以甚麼內容來回應主題,即甚麼事情應該詳寫,甚麼事情應該略寫;前者的設定即「立意」,後者的思考即「選材」。

 

過往一般學校老師多以命題寫作的形式,如《我的父親》,讓學生做寫作練習;及新課程推行後,便多以開放題的形式,如《我最XX的XX》,讓學生自行設定立意及選材,讓學生更能因應自己的生活及感情經驗來寫作,甚至可讓別具創意的學生另闢蹊徑,天馬行空地進行寫作練習,甚至想像自己為歴史人物、宇宙英雄,或代入父母親的角色來進行「創作」,那麼這種寫作練習便會顯得更有趣了。

 

安排「敍事的線索」及「敍事的觀點」

要學好寫記敍文,第三步便是要因應立意與選材而安排「敍事的線索」及「敍事的觀點」。前段提及「敍事是基礎,寫人、抒情、說理才是主題所在」,故此,在敍述事情的時候,便要先選擇敍事的觀點是第一身「我」抑全知的第三身,其次是回應主題而決定內容以塑造角色(寫人)為主,抑敍述敍事者與角色之間情感的形成和變化(抒情)為主,抑或敍述事件發生的經過和自敍情理的體會等不同取向。

 

在初學階段,以上三種線索及取向宜獨立存在,當各類線索的寫作技巧成熟後,便可嘗試綜合運用,若作品成熟,能動人感人的話,便屬文藝的範疇了。不少文壇高手喜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主題,例如魯迅的《藥》,便是明顯的雙線發展小說,而角色的塑造、氣氛的營造、情節的主客逆轉,從而帶出作者對革命活動的反思,可說是學習寫作、欣賞文藝的最佳媒介。

 

形神俱備方為上品

以魯迅的《藥》為例,是因為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曾研習。好的記敍文不能徒具其形(如具備六要素、敍述的線索、敍事的觀點),關鍵還在有神。甚麼是記敍文的「神」呢?作為記敍文,不論是散文、故事(寓言、童話、小說),都要角色鮮明、有情有理、有感染力,甚至使人對人情、對事理、對時代有促人感悟的力量,那才算是文藝的境界呢!神,便是角色的塑造和立意、選材的技巧,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那便要透過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多練習來鞏固了。

 

 

關鍵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