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傷殘學生的生涯規劃《一》

作者: 潘在遠老師、社工羅錦華先生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
最後更新: 13/11/2013

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潘在遠老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大學主修資訊系統管理,並在香港大學完成資訊科技教育碩士課程。潘老師在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任教超過十年,在校內主要負責管理和發展資訊科技於教與學,另外身兼學生升學及就業方面的工作,為同學升讀高中選科和高等教育方面提供個別輔導。

潘在遠老師

 

羅錦華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於香港城市大學取得社會工作學位,並於香港大學取得輔導學碩士。畢業後一直從事青少年工作,現為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學校社工。主要為肢體弱能學生提供輔導服務,協助學生處理因成長或身體限制而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除輔導工作外,羅先生亦需參與課堂的工作,與老師及治療師一同為高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意見,讓學生對自己畢業後的方向有一定的認識及計劃。

羅錦華先生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雖名為中心,實乃一所學校,專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小一至預科的教育。中心主要對象是肢體殘障的學生,但也收錄一些多重障礙的學生,所以除了肢體傷殘的學生外,還會有一些輕度智障的學生。

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我們認為生涯規劃有多方面的意義。特殊需要的學生很多時對外面的世界未能掌握,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程度,有時會自視過高,有時則會低估自己。所以,有特殊需要學生的生涯規劃的重點意義,是協助學生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同時,生涯規劃需要讓學生認識自身價值,確立人生的方向,並提供奮鬥的策略,特別是培養學生正面的人生觀。

我們中心的學生生涯規劃,主要在中三升中四選科的時候開始,因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分開以主流課程及非主流課程作藍本的規劃。

進修主流課程的學生在升上高中前,會參與一系列的活動,協助他們選擇合適的科目。例如中心的學生需要寫一篇文章,解釋自己對於選科抉擇的想法,讓他們明確了解自己的能力、困難、和興趣,並就這那篇文章跟學校的老師和專業人士討論,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離開初中,越來越接近社會,對自己及將來會有甚麼期望。討論後,學生亦需要撰寫一篇面見後感,知道自己能力在哪、價值在哪,而不會盲目地選科。在選科時,學生會自行選擇有興趣的科目,一般而言,中心會盡量開設這些科目,讓他們有機會按自己的興趣進修。除了主流課程,中心也會安排一些應用學習課程,讓專長不在主修科的學生有其他發展機會。

到預科畢業之後,中心也跟其他學校一樣,會協助學生循一般途徑,例如聯招、毅進、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等,繼續升學。我們會為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分析各出路的利弊及提供建議。我們的信念是,透過幫助學生在學術上感受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就感,強化學生對生命的追求。

除學術發展方向的指導外,中心亦會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涯規劃活動,例如一些促進學生反思人生意義的遊戲、職業導向的訓練及測試、試後活動如邀請舊生回校分享、撰寫求職信及面試技巧、參觀社福機構等,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也讓學生多了解完成學業後的出路,鼓勵他們日後可以投入社會工作,有生命力繼續向前走。

在幫助學生規劃升學和就業時,常遇到不少困難。很多特殊需要學生的英文及數學能力稍遜,往往成為他們進升大學的關卡;另外,學生們參加公開試時,由於身體問題,需要不斷與考評局相議各種調適策略;由於身體機能的限制,學生參加不同學習經歷活動及公開就業亦面對很大的挑戰。

至於進修非主流課程的學生,大多數是身體機能或智力較弱,他們不需要參加公開考試。這些學生的生涯規劃也是主要在初中的最後一年——他們需要選科的時候——開始,首要工作也是協助他們決定高中選修甚麼科目。當中涉及的安排和考慮也跟進修主流課程的學生差不多,諮詢學生及家長的意見,讓他們一同參與,另外亦會於班會討論學生於高中的選科及初步的出路,與會職員包括主任、老師、治療師、宿舍家長、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等。

中心採取一視同仁的原則,亦會為這些學生安排核心科目(中、英、數、通)、選修科目、應用學習課程等;特別是其他學習經歷,正因為這些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不高,中心更著重他們這方面的學習,以擴闊他們的視野、發展終身興趣、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實現全人及均衡的發展。因此其他學習經歷成為了這些學生的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

為了加強學生這方面的學習成效,中心在「學習時段」和「學習模式」上作出了特別的安排。在學習時段方面,中心為這些學生設計增益課程,由老師、社工及治療師等跨專業合作去按學生需要特別設計課堂;將指定的課堂時間改為多元學習時段,增加每個學生參加多元化的課外學習活動的機會;安排特別時段推行課堂以外的學習項目,以回應社會現況及學生學習的需要;透過與家長及學生的接觸和溝通,在日常生活流程中讓學生延伸學習;其他重要時段如班主任課、中學集會、通識科及至各科,也成為其他學習經歷的教學平台。例如,當學習的題目為時間管理時,不同學科的老師會配合並將相關題目融會入學科當中。

在學習模式方面,由於進修非主流課程的學生抽象思考的能力可能較弱,故此要讓學生達到某些學習目標,需要以主題形式串連這些學習內容,透過實質行動及工作,讓學生掌握當中意思和技巧。例如,讓學生擔當環保大使的工作,從而學習時間管理(如時收集所有回收物品)、建立與人相處技巧(向其他同學收集回收品)及責任(與不同能力的同學分工合作)等。其他學生模式還包括社區考察、認識職業意向和體驗的小賣部工作、工場及宿舍的參觀、義工訓練等。

除以了各種相應的安排,協助特殊需要的學生規劃未來的過程,跨界別的支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中心經常與專業人士合作,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輔導、以及不同類型的轉介服務(如職業技能評估/工場及宿舍申請/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等;亦積極進行家長工作,使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能夠得到較完整的規劃,以面對離校後無論是升學或者就業所需。

 

 傷殘學生的生涯規劃

本文轉載自《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版權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翻印。

 

按此返回《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