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學界情報 電影院 音樂廳 劇場 展藝館 咖啡座 文化連結 文化部屋 返回教城
 
展覽主題 「過雲樓」收藏經歷大事記 中國書畫的鑑與藏

展覽主題

一門多傑 - 鑑藏家顧文彬和其後人


顧文彬是晚清時期蘇州著名的鑑藏家,他除以鑑藏書畫為業外,亦有涉足藝事,這亦為很多鑑藏家所兼能之事;如近代的吳湖帆和張大千,他們不但擁有鑑別書畫的眼光,更是書畫名手。

顧文彬的家族可謂是書香門第,且多才多藝。他本人所建立之過雲樓不但以收藏書畫見稱,更是著名的藏書樓。他同時又擅書法、詩詞和操琴。顧文彬對於造園藝術亦有所研究,他利用明代尚書吳寬舊宅所擴建的怡園,便是他和兒子顧廷烈共同設計營建 - 同時參與興建的還有畫家程庭鷺、任薰、顧澐等 - 建成之後更成為江南文士雅集的場所。

顧文彬的孫子顧麟士亦喜鑑藏,在他的努力下,大大地擴闊了過雲樓的收藏。他同時亦精於繪事、營造和園藝,其山水宗法清初「四王」。顧麟士又好交游,1895年,他和吳大澂創辦「怡園畫集」,在怡園內定期舉行雅集,成為蘇州第一個畫社。當時參與的畫家有顧澐、金心蘭、吳昌碩、陸恢、任預等,他們一起賦詩揮毫、研究金石書畫,成為一時盛事。顧麟士之子顧則揚亦擅畫,他後來還決定把家藏書畫悉數捐獻給國家。


文雅儒士 - 明代中後期的文人畫家

自元代以降,文人畫風格漸成畫壇主流,富饒一方的蘇州更成為文人畫的中心。元明之際畫家如杜瓊及謝縉等人繼承元畫風格,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

沈周為杜瓊與劉玨的弟子,他和門人文徵明奠定以「吳門畫派」為首的文人畫傳統。他們的家族淵源和社會關係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參與雅集,舞文弄墨,影響了其時社會意識和風尚。在這種背景下,「吳門畫派」風格遂籠罩蘇州以至江南一帶。此時的蘇州尚有不少活躍的職業畫家,如唐寅及仇英。唐、仇二人與文徵明論交,晉身於蘇州士人圈子。他們與士人畫家的交往填補了文人和職業畫家的隔閡。文徵明傑出弟子及後人有陳淳、陸治、文嘉、錢穀、文俶等繼承其風,影響力至清代不衰。

到了十七世紀,松江董其昌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理念。借禪宗南北分之說,董其昌與莫是龍、陳繼儒提倡畫學上的「南北宗」論。董氏並將「南北宗」分別比作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的分野,並推崇南宗諸家為仿效對象。董氏是明代闡釋畫史最重要的畫家,並對清代繪畫影響深遠。


忠節遺風 - 明清書畫中的忠節之士與遺民

收藏家對中國書畫除以藝術的角度去加以評騭外,還喜以作者的人品情操釐定書品或畫品的高下,這體現了傳統以來對儒士的要求,亦形成書畫收藏的一個獨特側面。這種收藏的原則對於忠節之士或是遺民尤為重視,如香港收藏家至樂樓主人何耀光就曾說:「原夫忠義仁孝之士,其作品自有一種剛正之氣存乎筆墨之間。」

明末清初多位個人主義畫家均為明遺民,他們的抗清意識濃厚,建立了與正統畫派戛然分歧的畫風。龔賢為「金陵八家」中翹楚,他個性強烈的畫風深具自然神韻,同時表達了遺民畫家的孤憤。此外亦有項聖謨、萬壽祺、程邃、查士標和姜實節等一批遺民畫家。

這些忠節之士有時甚至會因為其政治信念而以身相殉,如明末黃道周領兵抗清,被俘後不屈而就義;清代的湯貽汾於太平軍攻陷南京時自殺。有些又會因其行徑不為政治對手所認同而遭到不測,如明末的熊廷弼被人所害;身為東林黨人的楊漣、魏大中等更因反對宦官專權而遭逼害致死。


正統盛紀 - 清初六家的影響

董其昌畫論與以「四王」為首的「正統畫派」關係密切。「四王」即指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他們彼此之間又有親屬和師徒的關係。「四王」加上吳歷及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家」。「正統畫派」是清初畫壇的主要代表,他們十分重視歷代繪畫的傳統,並且身體力行地大量臨仿前代的名作。他們繼承了董其昌的畫論而成為清代畫壇的正脈。

由於得到康熙、雍正及乾隆諸帝的推崇,正統畫家在清初時期載譽甚隆,無論是在宮廷抑或民間,從學者甚眾,其影響歷數百年而不衰。但是,當正統派畫風成為風尚後,輾轉抄襲亦慢慢成為習氣,乃至失去創意而為後世論者所不取。


雅俗共賞 - 獨抒胸臆與以畫為業

明末清初時期,安徽徽州、宣城及蕪湖一帶湧現一批以繪畫黃山為主題的畫家,他們被統稱為「黃山畫派」或「新安畫派」。當中弘仁更被推為此派翹楚,他更與髡殘、石濤及朱耷合稱為「四僧」,他們以獨特和鮮明的個人風格而於畫史上獨創新風。

明清時期,以獨特個人風格異立於主流畫風之外的畫家為數不少,如明代徐渭以其放逸筆墨建立個人面貌。在清代的揚州,鹽業蓬勃促進了當地對書畫的贊助活動,其中有「揚州八怪」之稱的畫家如華嵒、金農、鄭燮及羅聘等人均是職業畫家或才識卓越之士,他們的創意及個性特色令中國繪畫傳統平添姿采。近代的上海亦繼承「揚州八怪」所開創的商業和創新元素,這次展覽中就有周閑、吳昌碩、陸恢及胡錫珪等活躍於上海的畫家。


展覽主題 「過雲樓」收藏經歷大事記 中國書畫的鑑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