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社會,貧富懸殊持續擴大,「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已然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有人認為富足的物質條件必然有利孩子成長,我卻持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固然孩子出生在富裕家庭固然比窮苦家庭的孩子擁有更多資源,比窮苦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在疫情期間,窮苦家庭的孩子因為缺乏電子設備和快速的網絡,甚至是家徒四壁,連一張自己的書桌已沒有,連自己的獨立房間也沒有,只能在吵雜的環境中學習,因此難以透過上網課高效率地學習知識和成長,又因為限聚令而無法參與補習班,導致他們無法透過補習班鞏固成績;相反,富裕家庭的孩子擁有頂級的電子設備和高速網絡,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間可以在安靜舒適的環境學習,這有助他們高效率地吸收知識和成長。他們還可以聘請私人補習老師上門授課,因而更有可能在中學文憑試中取得比窮苦家庭的孩子更優異的成績,最終入讀更有前途的科目,在社會中找到更高工資的工作,富足的物質條件看似有利孩子成長。
其次,富裕家庭的孩子擁有富足的物質條件,毋須為生計而奔波,有更充裕的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例如學習演奏樂器和跳舞,令自己更有內涵,更有自信。因此,他們無論在升學或就業的面試時總能給考官一種大方得體、有自信、陽光的第一印象,更有利於把握各種難能可貴的機會,例如參加交流團、成為交換生、晉升等,絕對有利於孩子成長。相反,窮苦家庭的孩子需要兼職幫補家計,他們放學後便需要到麥當勞兼職,做着毫無意義的重複工作,更為此放棄了温書和做功課的時間,不利於孩子成長。
然而,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有利必有弊。富足的物質條件令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養尊處優,失去了上進心。以升學為例,他們比起窮苦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可能早以被家人安排了退路,倘若文憑試考得不好,便到外國升學。這導致他們不會積極努力温習,無法為了目標而刻苦努力,最終成績也並不理想,顯然並不利於孩子成長。再者,他們因為人生順遂,因為有富足的物質條件而經歷太少逆境,導致無法承受挫折,難以接受失敗。
另外,富裕家庭的孩子擁有富足的物質條件,令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唾手可得,便導致有些孩子不懂得感恩和知足,過着紙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以食物方面為例,富足的物質條件令他們可以經常享用牛排、魚子醬和鵝肝等食物,在他們眼裡這些食物再普通不過,導致他們不懂得珍惜食物,時常浪費。其次,以出行方面為例,他們的家庭擁有豪華的電動車甚至是專門負責接送的司機,導致他們變得自大、驕傲,鄙視、看不起窮苦家庭的孩子,對他們充滿不屑。因為家境殷實,他們更有面子,他們自覺高人一等。而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難以習慣節儉,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人世變化無常,不可能永遠處於順境。試想你在金融海嘯時一夜間損失數百萬,如果你依然過着奢侈的生活,你很快便會花光所有積蓄,只能靠借錢度日,並落得破產的下場。有錢人不習慣節儉,在生活艱難時無法度過難關,而在平常,也不習慣儲蓄、積穀防饑以防止最壞的情況出現,顯而易見地,這不利於孩子成長。
除此之外,另一個富足的物質條件不利孩子成長的原因是他們會失去同情心,他們不明白窮人的難處。有議員跟市民說少去幾次旅行便可以有足夠錢買樓,如此離地和不近人情是因為他們生活過得太奢侈,去旅行只住五星級的高級酒店行政套房,吃米芝蓮五星級餐廳,坐飛機頭等艙甚至是私人飛機。然而,普通人去旅行主要住在民宿,坐廉價航空公司,吃一蘭拉麵和壽司郎等價格較親民的餐廳。這導致他們無法理解普通人的生活和他們所經歷的困難,失去共情能力。這樣的家庭會導致孩子失去同情心,缺乏對社會的關懷,這樣的家庭教育會導致孩子的價值觀扭曲,這樣的家庭自然不利於孩子成長。
由此可見,富足的物質條件的確能令孩子取得先機,認識其他富裕家庭的孩子,拓展人脈,擁有更多資源,能高效率地吸收知識和成長,贏在起跑線。可是,他們也會因為養尊處優而失去上進心,失去刻苦精神,不懂得節儉、感恩和知足,甚至變得自大、不可一世,鄙視窮苦家庭的孩子,失去同情心,因此,富足的物質條件不一定有利於孩子成長。只有在正確的家庭教育和價值觀建立的前提下,富足的物質條件才會有利於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