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觀後感

系列: 讀後感系列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3/05/2022

     最近疫情關係,常常在電視上耳聞《獅子山下 同心抗疫》的悅耳曲目。此歌充分地表達了對防疫人員的無私奉獻的衷心感謝,歌詞亦同七十年代版本的理念——同舟共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凡是聽過這首歌的聽眾,都定會思考一個問題:為何不改名叫《獅子山上》呢?這個問題註定埋藏在幾代人的心中,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不過,在半個世紀後的今日,我終於明白了為何這個名字過往沒有被使用。它的命運便是與一部令人淚目的勵志作品環環相扣——《獅子山上》。電影主角紀大偉是一名攀岩職業運動選手,他年輕時滿腔熱血,希望在未來的比賽中奪得佳績。然而好景不長,他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導致下半身不遂,令他的職業生涯宣告結束,紅火的夢想也是被一盆冷水撲滅。
      事後他只能在醫院中回首過往的光輝事跡,以及時常出現年輕時代的自己嘲笑但同時勉勵自己的場景。常人在得知醫師告知你將會半身癱瘓,畢生不在行走後,通常會自暴自棄,對生活失去了憧憬。相反紀大偉一直堅信自己能夠康復,來日還能重新起身,做回一個正常人。但是直到片尾這種幻想沒有成真,這便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美好的幻想能夠鼓勵自己,但殘酷的現實也會摧毀人的意志。
      令他真正灰心喪氣的不是無法站起來,像普通人一般靈敏地行動,而是一種屬於個人的尊嚴受損。試想像一個成人還要穿戴尿布,失禁了還要被人嫌棄和狂翻白眼,養家糊口都難如登天,需要他人的協助。這莫非不是一種對人的精神考驗和折磨?在適應期坐輪椅的期間,他也努力工作與學習,盡一切可能為家裡增添一點歡笑。有時徒勞無功,甚至是弄巧反拙,他會氣餒、也想過放棄,然而每天面對著他的妻子和子嗣,跌倒後重新站立的動力就源源不斷的輸送進入他的意識之中。
     而電影的後半部分,則是以奪回尊嚴為主旨,紀大偉亦沒有像前半部分那般情緒化。曾經他不斷回憶著過去,同時也是被它所禁錮、所束縛、所糾纏。最後,他放下破碎的輝煌和榮耀,重新緊握住爬山繩,不斷地訓練,跌入泳池、訓練、跌入泳池……想起了發生車禍的那一剎那,心灰意冷;他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也同樣努力、堅持,不拋棄理想;想起了家人、教練對他的鼓勵,讓他充滿信心,想起了很多很多。
      在一個颳風的日子裡,他一鼓作氣登上,在厚重的輪椅作為累贅下,成功登上了香港最高的山峰——獅子山。整段傳奇故事就好比一個腳上綁著枷鎖的人想要攀登一面約五百米高的墻一般。途中幾次遇險,卻又幾次脫困,可謂有驚無險。看見他辛苦地爬上了山頂,不禁回想起自己與他的差距:我較他擁有更加優越的生後環境,卻沒有想他那般堅韌不拔的毅力與精神。其次,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同樣讓人敬佩,由於他是殘疾人士,在社會上屬於弱勢社群。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自我,而是認為自己總有一天能夠再創高峰。
      假如我有與他相同的境遇,我必定會一蹶不振,很難再有新的光榮。然而紀大偉卻相反,他從巔峰摔落,毅然地站起來,登上了屬於自己的珠穆朗瑪峰。這部電影既是幽默,又是嚴肅;既是心酸,又是勵志。假如你在繁忙的學業中能夠空出一些空隙出來,我非常推薦你去看一看這部佳作,相信他一定會徹頭徹底地洗滌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