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

系列: 隨筆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23/08/2020

    人生中總要下一些大大小小的決定,有些決定可能只令你錯過一部電影,但有些決定卻足以改變你的一生。甚至當你在公司或社會中擔當要職,位高權重,你所作的每一個決定將會影響千萬人。當我們草率地下決定時,決定帶來的後果可能會是我們無法預計的。

所以我們凡事要謹慎而行,就是要提前思考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好讓我們可以及早準備應對,辦事就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當我們下決定時,我們就要三思而後行。然而,何謂「三思」呢?是否把決定思考三遍就為之「三思」呢?所謂 「居安要能思危,窮途要能思變,急流要懂思退」,「三思」其實就是要懂得思考事情可能帶來的危險和影響,有時候亦要為事情準備後備方案。

首先,在大事當前,我們必須三思而後行,要謹慎行事。尤其當自身的決定或舉動是舉足輕重的,就更應三思而行,因為決定影響到的不只是自己。身為一公司的決策人,一項政策足以動搖全體運作;身為一校之長,一個舉動便可影響全校師生。於決定大事而言,「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此語實在不假。因此,我們必須顧及各種因素,追求慮無不周。通過不斷的「三思」,我們能夠對自己的決定有更深的認識。「思危」使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不足,突破思考的盲點;「思退」使人退出萬千思緒的激流,評估己見的風險;「思變」使人考慮改進問題的方案,修補想法的漏洞。「三思」帶領我們從反省中改進方案,使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減低;避免人們因一時衝動,忽視了重要的觀點,而落得「滿盤皆落索」的下場。

以近日政府多個部門連日開會商討復課事宜為例,他們也經過了多番考量後才決定復課方案。假如政府部門在未有評估社區安全狀況以及是否需要實施相關措施下貿然復課,不三思便作出決定,就可能會引致學校,甚至社區疫情大爆發。然而他們三思之後才作出行動,在宣布復課前參考了不同意見和現況,考慮各方面的風險以及作出預防措施;進行現今的分階段復課,亦規定校內人士需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大大減少學校爆發疫症的機會。由此可見,我們在作出決定之前三思,與沒有三思的結果可謂天壤之別。因此,我們要先考慮到決定可能會帶來的影響以及衡量決定的利弊,這樣便能作出最適合的決定。

然而,是否所有事情都需要三思呢?難道在喝一碗湯,吃一口飯之前都必須思危、思退、思變,全方面評估用餐時可能面對的風險嗎?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在面對小事時,三思而行就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做決定前考慮得更全面自然無過,但是在小事情發生時猶豫再三,不僅浪費時間,更會令人錯失良機。

          小事前應當機立斷,儘快做出決策,不應拖拖拉拉、優柔寡斷,否則就不能把握行動的最佳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例如在吃玉米片前,有人會思考:「我該先放玉米片還是先倒牛奶?」他會想:「先放玉米片再倒牛奶,便可以很準確地控制牛奶的量。而先倒牛奶再放玉米片則可以保留玉米片最初始的口感。」然後他會考量兩個選擇的弊處:「後放玉米片可能導致玉米片提早軟化,進而影響口感。而先放玉米片有很大機會導致玉米片掉到外面。」他會不斷糾結,務求在三思的過程中全方面考慮各種因素造成的結果。相反,有人會在吃玉米片時跟隨自己的喜好,略加思索一番後便乾脆利落地作出決定。

          吃玉米片只是一件雞毛蒜皮的事,就算最後做出的決定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會影響大局。另外,時間會在為小事三思時於指縫間溜走,付出時間、心力等代價卻不會換回同等的收穫,因此在微不足道的事前三思實在是多此一舉。

         在小事上浪費時間三思還可能引起反面效果,即令人錯失良機。有時候小事就如一塊在平底鍋上煎的肉,浪費時間三思會使肉過熟、變得焦黑,無法入口。反之,在肉熟透後把握時間將它盛起,便會獲得一盤色香味俱全的佳餚。

        雖然,三思而行於大事上能有未雨綢繆之效,但是否每一件「大事」都能擁有充足的思考時間,讓我們細細部署接下來的每一步,真的能「思危,思退,思變」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然。

         生活中難免有大事來得突然,於電光火石之間,於生死關頭當前,我們不得不將命運賦於一瞬的決定中,如還要三思就似乎過於拖沓。就好像一個人突然患上急病,他若在診斷時有太多顧慮,還在瞻前顧後,擔心若進行手術後會有後遺症,或會影響自己的工作能力,而錯過了最佳治療的時間,可能會令病情惡化,甚至賠上自己的餘生。而醫生亦是如此,當病人遇上事故時,生命存亡只在乎一念之間,甚至沒有一秒的反應時間,醫生便要診斷傷情馬上進行手術,如果醫生還在慢悠悠規劃應用什麼治療計劃,就在這一秒的流逝中,一條活生生的生命也隨之逝去。因此,於突發且不可預料的大事中,三思而行根本是無稽之談,只有靠著自己的經驗,勇敢果敢才是真諦。

       常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活中其實亦有如滄海一粟的小事需要我們詳細規劃。儘管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我們嘗試花時間三思而行,或許最後的結果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購物是我們生活中常常經歷的小事,但你可曾想過,便是這樣一件小事也需要三思而後行?購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被貨架上琳瑯滿目的貨品深深吸引,於物慾的驅使下,便會不由自主地購下那讓你心動的貨品,卻從未想過是否需要,還是想要。要是我們花點時間,在每次購物前都思考一下貨品的實用性,是自己真心需要用的,還只是自己一時興起想要罷了。這可能會大大減少我們家中囤積不用的貨物,既省地方,又省金錢,何樂而不為呢?況且大量堆積無用物品也會造成浪費,捐出去又覺心痛,留下來又覺浪費。所以,即便是微如塵埃的小事,也可以三思而後行,而思考過的結果也遠比一時衝動好得多。

        那麼在我們三思的同時,除了「思危」、「思退」、「思變」以外,我們亦應採納別人之見。無可否認,我們的思維難免有難以突破的盲點。這時,便須旁人之意見引領我們步入下一步的「三思」,繼續作出各方面的改進;務求能使決定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以免對大事不利。

   綜觀以上例子,只要我們有充裕時間,當我們為大事下決定時,就宜謹慎而行,在每走一步前,都應三思而行,顧全大局,全面地了解清楚決定將帶來的影響。同時,我們亦要懂得靈活變通,不應一成不變地為繁瑣事務而三思,導致耽誤了時間,錯失了機會。而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亦宜參考他人意見,或是憑藉個人經驗來下判斷,這樣就可以避免鑄成大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