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系列: Argumentative essay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21/04/2020
古語常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言:「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良友對我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那麼為何古人對好友求之若渴、念念不忘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知己能大大增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視野、心境,使其學識博而不濫、精而不淺,以下我將一一抒發己見。


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明辨:「大凡君子與君子以道為朋。」可見君子之間皆是以道相交,志同則道合,彼此都有著類似的「道」,亦即知識範疇,然而範疇相類,則其層次深度未必相近,若想自己能在該層面上更進一步,與所習之道相近的賢君良友互相切磋方為正道。俗語亦有言:「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哪怕彼此未必在「道」上有深厚的造詣,只要願意以文會友,依然能得莫大寸進,更何況彼此景況相同,方能起到鞭策之用,不至於消極怠慢,坐看同儕學業精進。如此學業方不至於「孤陋」、「淺薄」。著名航天學家岩士唐年少時,航天科技研究尚未普及。為了能在知識上進一步突破,他除了閉門造車,製作飛機模型外,還想方設法參加不同的飛行課程,以期與同濟切磋增進學業。可見與自己「道相近」的友人學習能互相借鑒,取其長補自身之短,互相勉勵不怠,學業才識漸入佳境。

那麼寡聞則何如?一個人的能力天賦終歸是有限度,因此大家在不同方面上可能各有擅長,而某些方面則未必精深,甚至淺陋寡聞。反之,若撇開心防,結交不同的好友則正能解決此難題,不至於過分側重某一方面,失卻了中庸之道。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人情喜群居而惡離散。」人們總愛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除了排解寂寞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在見聞上互通有無。尤其現今世代社會資訊流通極快,不時會出現各種領域上的謠傳。例如在2019年末爆發的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各類似是而非的傳聞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起,當中更有人聲稱「蒸口罩」能有效消毒口罩,解決口罩荒。這時候結交到不同的朋友的好處,便能有所發揮。你可能未必對病毒、醫學等有深入了解,但只要你身邊有人了解並能向他諮詢求教,以免墮入了因孤陋寡聞爾而中的陷阱了。此外即是學識淵博閱孔子也有多個「道不同」的友人,從他入太廟每事問一事,便能一窺一二,如與萇弘問音樂,以及向老子問禮。可見只有結交不同的好友,方能增益自身所不能,成為一名如孔子名成天下的智者,至不濟也能免墜因愚味無知而中的騙局,擴闊知識視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論任何一門技藝、學識,漫長而苦悶的學習總是難以避免的。很多人會在求學、格物致知的途中失去了恆心甚至是感到灰心,最終學業一事無成或一曝十寒。 這些人往往都是獨學之輩,相反,如果你有良友知己作伴支持,就能在學海中為你護航,給與你心靈上的慰勉。正如琴技震古鑠今的稽康,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他身邊正有一群知音,默默地支持他的創作之路。儘管所奏之曲孤狂而不為世所容。他在竹林間和賢達們互相問道,輕視世俗之士,彼此噓寒問暖,撫慰了其被世人庸俗之見所傷的心靈,最終寫下了《廣陵散》這一名垂千古的琴曲,為後世所津津樂道。可見與你默默相扶的好友能提供學習上的動力,使學業才識日進而非日退,擺脫孤陋和寡聞。

有人說:「學習最宜孤靜一人,與世隔絕,如此方能免受外界事物所動,失了求學的心境。」,然而,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沒錯,讀書確實最宜處靜,但是學習不只有學,亦有運用,單是閉門造車,一人獨學是遠遠不夠,而且只會狹隘了眼界。應要把所學有所應用,正如儒家學說所強調的「學思並重」,應用正是最好的思考過程,而朋友則正可充當你的智囊和檢核員,在思考過程中互相討論,各以其長相輔助,則學業可抵於大成。

亦有人認為獨學能避免結教學業才識不如自身的人,以免「近墨者黑」,拖累自身,然而君不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只求獨學,只會因自身邏輯思考之缺失,在自圓其說中製造更多的不解問題。由是觀之,我們可以通過借鏡身邊人錯誤的學習方法或方向,從而了解到何謂有效且富有啟發的學習方式,以此做到「前車之轍,後車之師」,在學海中掦帆遠航,更何況知識基礎真正堅牢的人,是不會被其他人所輕易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教導身邊的人,以作更深層次的思考,對自身的學識進行另一層的拷問。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言:「當你能教導別人而心中無惑時,你的學業也就榛至更高境界了。」,可見結交知識水平不如自身之人,可以觸類旁通,砥礪自身之學業,為知識水平打下堅厚根基,擺脫孤陋和寡聞。

菜根譚有言:「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此句實乃金玉良言也。正如文首所言,莫輕視良友在學習過程中能起到的作用,獨學的話,總會因個人能力所限以及因與時脱節而進步不大,期望諸君能在人生中廣結良友,摒棄獨學之陋習,互相切磋解難,成為見多識廣之人。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