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交友之道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7/08/2019

  古語有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明志同道合者多會成為莫逆之交;亦有人提出「互補吸引」,證明品性相異的人也會成為朋友。結合兩者,朋友之間性格有重疊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因此,交友之道便成為了一門「學問」。

  這個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正因為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而令我們學會彼此包容的,正是我們與身邊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價值觀,乃至不同的立場。然而,人們偶爾會因一時意氣便與朋友就立場或價值觀上的衝突或差別發生爭執與口角。由此,便有了《論語》中十分經典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做到與他人和洽共處的同時保持自己的見解,從不輕易苟同;小人卻一味盲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由此可見,即使我們與朋友之間產生分歧,也務必尊重彼此,保持自己的見解之餘也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多與對方探討以學習從他人角度思考,大可不必爭個面紅耳赤。

  人總會犯下各種錯誤的。作為朋友,自然有義務提點彼此。然而忠言逆耳,人們有時候會聽不進忠誠的勸告,依舊堅持自己錯誤的決定。因此《論語》提及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出於道義,人們有責任在朋友犯錯時加以勸告,但若朋友不聽,那麽讓他從錯誤中涉取教訓便可,無需自討沒趣。我個人亦有額外的解讀:朋友不聽勸時或許由他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才是最有效的,但是當朋友即將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時,我們無論如何都應該放下臉面,加以攔阻,不然又和冷眼旁觀、見死不救有何區別呢?

  所謂「良師益友」,後者之所以能與前者相提並論,是因為朋友出於道義會互相提點、學習。但既然有「益友」,自然存在「損友」。而損友的其中一種表現,便是冷眼看著朋友即將犯錯不僅假裝毫不知情,更盲目附和朋友的做法。這種行為簡直與慫恿對方無異。《論語》亦有對損友這種行為提出譴責:「巧言令色,鮮矣仁。」總是花言巧語的人很少會有什麼仁義道德。然而我們總難免會遇到這種人。因此,如果人們想要避免犯錯,還須定期審視及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能過分依賴朋友的提醒。正如孔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總是審視自身的不足之處,從錯誤中學習,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綜合以上所述,一段健康的友誼,離不開互相提點和互相尊重。而我們也應時刻反省自我,才能避免為損友所害。當然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有時與某些朋友相處一段時間後人們會覺得自己實在無法繼續維持這段友誼。不過合則來不合則去,如果乾淨俐落地分開就算再見也不覺彆扭,拖泥帶水只會令雙方損失更多罷了。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