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30/08/2018

 《我們仨》是楊絳在女兒錢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在女兒、丈夫去世四年後以九十三歲高齡的回憶錄。

  楊絳先生以《我們倆老了》作為回憶錄的開首,敍述楊絳做了一個夢,夢見和鍾書散步的時候,鍾書忽然不見了,為她之後的每晚在客棧做夢的情節作為鋪墊。章節的尾段說的「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當中的「萬里長夢」其實是呼應下章節中鍾書住院共計的1600天。那章節中,楊絳呼應第一章節,説:「我做了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擊多聚焦,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章節為《我們仨失散了》,分為「走上古驛道」、「古驛道相聚」和「古驛道相失」三部份。他們失散是始於錢鍾書被一輛黑車接走去北京醫院。我讀了一會兒才明白這個部份的內容,因為楊絳先生的比喻真是太厲害了。「開會」,實際是住院;「船」,是錢鍾書北京醫院住院的病房;「號頭311」,是病房的房間號。「客棧」,是指三里河寓所;「在船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鍾書病情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終點。楊絳都運用了這些比喻,含蓄地道出難不言表的親情和憂傷。雖然鍾書住院後錢媛有幾年抽空去探望爸爸,他們仨又再次在「古驛道相聚」,可惜,在1997年錢媛病逝,鍾書繼女兒後一年也病逝,留下已經是83歲的楊絳「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她受到何等的打擊,描述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也令我動容,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仨》這本書讓我看到兩名偉大的老派知識分子的心境和生活。就像楊絳所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他們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勇於共同承擔,他們的相親相愛是多麽令我敬重和羨慕呀!我從《我們仨》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楊絳的作品的確在我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