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階段: 

初小

高小

初中

高中

最後更新: 19/09/2017
訪校有感: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

 

課程理論與實踐往往是知易行難,但有幸探訪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體驗到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重要性。經過觀課之後,發覺只要「有心」和「用心」,理論與實踐並非兩碼子的事。一套套以理論為基礎開發出來的教學法,成就了一課課有效能的課節。心想:成功的課堂背後總是藏著了不少精神與心血。我由衷地說:「你們的學生有福了!」

 

為了幫助非華語學生打破語言障礙,並學好語文,學校在中文教學上投放了大量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著重營造適切的學習環境,在課程及分組教學上亦有細緻認真的安排,更為老師提供了不少培訓和發揮的空間。在觀課的過程中,眼看非華語學生們讀書朗朗上口,中文對答應付自如,清楚工整的書寫,熱烈而守規的參與,點點滴滴都充分體現出老師們的功力。

 

學校推行中文教學的理念、目標、課程結構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包括:分組教學以照顧學習差異、著重提供語言環境、堅持中文課以全中文學習等等。在課堂教學上,老師運用的教學技巧,如:互動教學/協助教學、重複以鞏固學習、多讚賞、多用圖像及感官活動等,對活潑好動的非華語小朋友來說,是適切而有效的方法。學校亦非常注重培養課堂常規,良好的習慣有助課堂的順利進行。

 

對非華語的小朋友而言,重複教學重點及多多讚賞是有效的課堂策略,但是在中學教學上又是否可行呢?活潑好動的中學生,有沒有能耐去接受重複的學習呢?日復日的低層次讚賞還有多大的推動力呢?然而,教學是以人為本,複雜而多變,相信難有一種可放諸四海皆準的教學策略吧!任何策略都有很大的空間與彈性可供反思與調適,非華語班的中文老師面對的挑戰可真不少!

 

普遍而言,中文課堂上的答問環節,甚至口語訓練,老師鮮有要要求學生以完整句子作答,而在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的非華語小朋友,似乎早已習慣了以完整句子作答的模式,長長句子亦難不到他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面對一些連基本句子結構也不懂的學生(甚至華語高年班學生),問題出在哪裏呢?觀課後,我似有所領悟。究竟是不是現代的教學,重視課文理解與分析,甚至創意,多於對語文規範的培訓所致?這所學校的老師,在語文基礎訓練上有一份堅持,採用浸入式的方法,學生不覺得困難,亦不會抹煞小朋友的興趣,基礎打得好,往後的學習自然暢順得多了。

 

中文程度參差,尤其是零程度的「空降」學生,是語文老師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同樣採用了多種方法去支援學生學習,包括:分組、抽離、課後輔導、教材編配等。小學分組模式之精細,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管理層在照顧學習差異上投放了不少人力與物力,老師亦花了不少精神與時間,相信學生在足夠的關顧下,定能按個別能力循序漸進地學習。

 

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校長帶出了一個憂慮,就是他們的學生畢業後,在學習中文上遇到銜接的問題。現時收錄非華語生的中學,大多尚未掌握這群非華語生的中文程度與能力,亦未有為他們提供合宜的中文課程。他們的畢業生,普遍的中文達小四程度。要他們讀中一課程,他們跟不上;要他們從小一讀起,學生覺得太淺易,既沒興趣,亦有點委屈。誰去接棒?相信收錄非華語生的中學實在是責無旁貸。

 

非華語學生的語文教學,對很多中學而言,現時只不過是站在起步點。參觀的經歷,讓我明白到要做好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學,絕不是編一套教材出來那麼簡單,教什麼、怎麼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