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則

作者: 招麗儀 教育心理學家
最後更新: 08/07/2013

前言:所有小朋友都有頑皮的時候,例如故意不遵行指示、 大吵大鬧、騷擾別人......等,老師和家長如何處理這些行為問題呢?教育心理學家招麗儀女士為大家提供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貼士,讓各位參考。

 

本校訓育組於1998/99年做了一個有關學生行為問題的調查,結果發現一般家長所關注的五種學生行為問題分別是:(1) 故意不遵行指示;(2) 大吵大鬧;(3) 騷擾別人;(4) 不斷地重覆說話;和(5) 破壞物件。如果我們嘗試把這五種行為分類,便發覺除了(4)不斷地重覆說話以外,其餘四項是一個人在發脾氣時所出現的行為模式,由最初的不與別人合作,以致最具破壞力的把物件損毀。要減少這些不適當行為,我們要留意以下數點:

 

找出孩子發脾氣或不合作的原因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會重覆要求孩子「聽話」,或用身體語言來加強指示,例如拉孩子一把、拍一拍孩子的肩膊等,甚至可能拿走孩子正在把玩的玩具等。然而要是我們單獨集中在行為問題,而忽略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我們很快便發覺孩子的某一不當行為減少了,但另一不當行為卻出現。這時,我們便好像消防員救火一般,「到處撲來撲去」了。

簡單而言,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有三個:

1. 身體不適或感到不安

家長應細心觀察,要是孩子真的身體不適,應盡快為他們延醫診治;要是發現孩子是一下子不適應新環境,應先給予安全感,例如輕抱他們或輕撫他們的肩背,並同時簡約描述新環境的特點與要求。

2. 不明白成人的指示及不懂得表達

在平日的生活中,加強孩子的溝通訓練,或利用輔助工具(相片、圖片或簡單字詞),讓孩子多明白成人的要求和學習表達自己。

3. 自己喜歡做的活動給終止

孩子是要預先知道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程序才有安全感的,特別是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他們對於一下子的改變是很難適應。因此,我們要預先讓孩子知道活動時間及安排。要是他們對時間和說話並不理解,我們可嘗試用鬧鐘來提示活動結束。

 

獎罰並用為行為定下界限

對於孩子不當行為,我們會直接干涉,要求他們立刻停止頑劣行為。但家長同時也要重覆要求,使孩子知道怎樣的表現才獲父母接受,必要時,家長也需告訴孩子不當行為的後果(包括自然後果及懲罰)。對於孩子稍為合作的行為,家長宜以溫和語調、微笑或輕撫等反應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表現是正確的。

至於(4) 孩子不斷重覆說話的行為模式,可分為兩類:

(1) 一種是重覆告訴家長一些事情或物件;

(2) 另一種是不斷重覆說一些不對題及無意義的話。

第一種行為可能由於孩子對於事情或物件有一些情緒反應,例如開心、不喜歡、憤怒等卻不能表達,因此便不斷提及此事物。家長可多些向孩子講述有關事物,並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

若孩子出現第二種說話模式,家長可提示孩子要返回正題,或以一些他們喜歡的活動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本文轉載自 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網站,版權屬 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所有。

撰文:招麗儀 (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教育心理學家)

原文出版日期:2004年12月29日

 

相關機構

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