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接觸一個哀傷者的靈魂

作者: 謝佩芝女士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高級講師
最後更新: 13/11/2013

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謝佩芝女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總監、高級講師、實習統籌、亞洲專業輔導協會董事、始動輔導及發展中心董事、心暖心輔導中心顧問等。

謝女士是一位資深心理輔導員及心理輔導督導。多年來不斷從事各類型的個人及家庭心理輔導,並能揉合生活和輔導的智慧,用深入淺出的教授方法,主領心理輔導技巧、九型人格、交流分析、人際溝通、個人成長、輔導督導等課程。讓學員掌握生活之道,妥善處理各種不同的需要及困難。

謝佩芝女士

 

「苦難」是避免不了的,「哀傷」是人生的「必然」,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只是它們出現的時間都會不同,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好好預備怎樣去面對。

哀傷是一種深層的感覺,我們不能單靠理性去處理。我們要先去明白對方心中的感覺是怎樣,然後再用相對應的不同方法去處理哀傷情緒。當我們去幫助哀傷者、為他們進行哀傷輔導的時候,我們要留意自己作為局外人或旁觀者,會跟哀傷者內心的感覺非常不同的,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幫助他們的方法及過程,以免導致加添他們的哀傷及心靈負荷。

哀傷是一種龐大的內在情緒力量,這種情緒的力量大得可以令一個人感到十分沉重,像是心頭被重物壓住一樣,產生一種強烈的無力感。面對這樣的一種強大情緒,助人者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是由於情緒本身具有影響他人的能力,當助人者接近哀傷者時,很容易被拉進了對方的哀傷當中,被哀傷者的情緒感染,使自己也感到無力,即使你想理性地去把自己從哀傷拉出,只會越拉則反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另一個反應就是不能「進入」到對方的哀傷中,影響輔導的效果。這就是做哀傷輔導最困難,但也是最關鍵的地方;助人者就要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既要懂得「入」,也要懂得「出」。

哀傷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感受,這種感受可以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哀傷可以是「顯露」的或者是「隱藏」的,哀傷者有時會透過哭泣去表達哀傷情緒,但有時也可能會為了避免家人擔心而不會哭泣;哀傷可以是「單一」或是「多樣」的,有時主要是悲傷的感覺,但有時也會演化成其他情感,例如憤怒、羞恥;哀傷可以是「混雜」或是「濃縮」的,正如它的多樣性,哀傷當中或會夾雜不同的情感,但有時候亦會濃縮成一個反應、一句說話或者是一個行動,當中蘊含所有的感受;哀傷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是「扭曲」,哀傷者有時會直接去表達他們的感受,有時則會以一些看似無關的行為將情感表露;哀傷者對於流露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可能對於身邊人的關心感到愛和溫暖,亦可能因此而感受到壓力;哀傷者對於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自知」或是「不知」,有些人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的悲傷,有些人未必能覺察自己的感受,但在過渡哀傷的過程中,哀傷者越抵抗便會越感到混亂,最後哀傷甚至會以身體或心理的各種症狀出現,構成其他健康問題。

處理哀傷必須經歷一個內在的歷程,不能夠只看結果,亦不能要求效率。在進行哀傷輔導的工作時,與哀傷者的關係十分重要;助人者與哀傷者間建立一種「信任」、「接納」、「了解」和「穩定」的關係,會成為整個哀傷輔導歷程的催化劑。「信任」和「接納」是一種體驗、一種感受,建基於對哀傷者的「了解」和尊重;而「穩定」就是指「在旁」、「沒有離去」的感受。治療哀傷的過程是在處理一種此時此刻的狀態,使這種狀態有機會轉變,而不是處理一件事;關鍵是「現在」,不是「將來」,因為「現在」是具體、眼前的,而「將來」是模糊、遙遠的。整個過程著重的是「體驗」箇中的歷程,協助當事人用他們感到舒服的方法去表達心中的哀傷,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非言語的方式,讓他們能夠體會得到內心的感覺,而不是「應該」怎樣做。

哀傷輔導,其精要在於允許當事人有足夠時間去悲傷和表達哀傷,允許每人個別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透過哀傷輔導,為哀傷者提供持續性的支援,協助他們尋找失落的意義。當哀傷者成功過渡哀傷,他們自然能夠釋懷、看得開、能夠接受,也可以放下、放心和感到無憾、平靜、以及可以面對這個使他們哀傷的經歷,不再對哀傷事件那麼敏感,這樣便是哀傷得到治療的第一步。

哀傷輔導

 

本文轉載自《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版權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翻印。

 

按此返回《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