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煮出新意思

作者: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 李佩娟老師
最後更新: 14/02/2014

前言:烹飪課所製作的菜式好比美勞的課堂作品而烹飪組則好比一次美術展覽。

 

引言

本校的獨立生活技能科,一直朝著發展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的方向而努力。但學生在烹調技能的掌握上卻出現一定的障阻。一方面,學生不善構思及預算;另一面趺倒,烹調的工具又往往不離利器及火器趺倒,實在有一定風險。再上學生在家中實習的機會根本不多,因此他們一直難有寸進。

烹飪組的構思因此應運而生。學生以小組形式,從商議菜式,制定預算計劃,繼而列寫購物清單,到市場購買,再合力泡製多款飯菜,安排餐桌用具,就是烹飪組日常的運作。

烹飪組有別於家政科的烹飪課,後者往往以一個菜式為單位,學生分組製作相同的菜式,重點在於技巧的訓練;而烹飪組之重點則在於給予學生一個完整而全面的訓練,藉以提升學生在自立生活、與人合作和溝通方面的能力。烹飪課所製作的菜式就好比美勞的課堂作品,而烹飪組則好比一次美術展覽。

 

計劃理念

在1998年,課程主任初次提出烹飪組的概念,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家居生活技能,同時透合作式的教學摸式,讓學生在計劃及實踐的過程中,學習與人合作的技巧。拫據林寶山(1998)在<教育原理與技巧>一書中提到:「合作式教學的主要目標有三,其一是在增進學生彼此的溝通技巧和瞭解能力,其二是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其三則是在養成學生善待他人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烹飪組於是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規劃工作。

烹飪組的目的是透過製作一頓10人份量的「四餸一湯」飯菜,訓練學生烹飪的生活技能,並在過程中提升學生溝通、協作及解難的能力,並鼓勵學生在家中實習應用所學。此外,也期望在訓練當中找出一兩個具有烹飪天份的學生,豐富學生的就業素質。

 

計劃內容

對象

主要為畢業班學生,每次以四人小組形式進行,每星期一次,以四至六次為一個訓練期。

 

推行方法

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包括:預備工作、當天製作及檢討。

 

1.預備工作

商討四餸一湯的菜單,當中要考慮各人的口味,材料的價錢及營養的均衡等問題,並以通告的形式遨請教職員「搭食」,費用約十三元一位。

 

2.當天工作

由於受制教師課堂編制,教師無法帶領學生外出購買材料,幸得我們擁有寶貴的家長資源,於是邀請家長協助當天的製作工作,包括帶領學生到街市購買材料及指導烹調過程。

 

3.檢討

午膳完畢後,學生收集教師和家長的「評分表」,並向負教師交待購物金額及收據,最後由學生組長帶領進行檢討工作,列出下一次可改善的地方。要維持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打破時間表的框架。這雖然佔據了學生的小息時間,但學生不單不介意,反而表現得非常投入。他們甚至覺得當天就是要回校弄一席飯菜,真正享受這個好比籌辦美術展覽的過程。

 

烹飪組工作流程

 

評估方式

課程中採用了多角度的評估方式,由負責的教師、用餐的教職員及協助的家長,就菜式的味道、時間的運用、溝通與合作的表現評估。而專科老師包括語文科老師,則提供了的溝通的教材和評估內容。但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自評及互評。「學習者可從自我與他人的比較中瞭解自己、評價自己。例如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者應該有意識地……學會揚己之展補己之短,學人之長容人之短」(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編,2002)。在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提升了評估的能力,增加了表達的字彙。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並加以改善。

 

成效

憑著曾用餐的教職員的踴躍參加,誠意的讚許,甚至向學生請教烹調的方法,烹飪組的成效是很明顯的。除了知識及技術上的增長外,這個訓練亦為學帶來深刻的成就感,使他們成為同學欣羨的對象,更令他們學會珍惜現有的學習機會。

此外,透過情境化學習,讓學生能實際運用議價、選擇、預算及付款等多種技巧;同時亦可訓練學生的溝通能力和作為餐廳服務員的良好態度。家長的參與亦令烹飪組得到意想不同的效果。在過程,家長有機會看到不同學生的表現對象,對自己子女的能力,都有重新的評估,一改以往「叫你做不如自己做」的心理,進一步將烹飪組的模式滲透入多個家庭中。

不過,在實踐過程中,老師須面對相當大的壓力 - 既擔心學生未能按時完成,又或是學生弄的飯菜味道不好;亦需留意安全,避免學生弄菜時發生意外。但在家政科教師商討的過程中,肯定烹飪組是一個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的機會,而遇到困難就是學習的黃金機會。

要在1小時內合作弄好四餸一湯,完成相當多工作,當中必有錯誤及遺漏。過往的日子中,也曾試過沒有飯吃的經歷。有一次烹調進行時,負責教師發現學生並沒有按上電飯煲插座上的電掣,曾經掙扎是否告訴學生,但想到可運用這個機會,看看他們如何解決困難……

一個一個菜弄好放在飯桌上,學生們有說有笑,但當打開電飯煲,情況逆轉,有人怪責同伴做事疏忽,有人抱怨組長不作檢查,七咀八舌提出多個解決方法,最後找到當日校內午膳剩餘的白飯作替代。檢討的時候,大家雖然鼓著腮,但仍會說出下次可如何處理及避免問題的發生。經此一役,他們的相處比以前融洽了,明白遇事冷靜、侍人包容的道理。

「……把青少年每個逆境,都看為成長的機會。我們能否把逆境和困難視為給青少年的成長機會呢……學校不妨以此為處理青少年問題時的參考。」(鄧淑英,2003)這次白飯事件可能就是一次佐證。

 

總結

烹飪組至今己推行了5年。若平均每學年訓練40個學生,已有200學生曾接受過有關訓練。有些畢業生真的當了家中小廚師,少數更已經成家立室。在電話交談中,我們亦會分烹飪心得,同樣會為安排每天的飯菜而苦惱。從他們口中,估計他們能掌握的菜式其實不多,但真的能運用堂中所學的構思、計劃、購物、清洗及烹調等多程技巧實教人欣慰。

今日我仍會與我的中學同學邀約聚餐,談到班中往事,總離不開當日家政課的種種趣事。不知道我的學生,會否在烹飪組留下一生難忘的片段呢?

 

參考文獻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編(2002):〈青少年成長與學習新趨勢〉。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鄧淑英(2003):〈炮製少年不倒翁〉。 香港:突破有限公司。

 

本專題內容轉載自匡智翠林晨崗學校(2004)〈我們走過的路《卷二》〉,版權屬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所有。

撰文:李佩娟老師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