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孩子經常「駁嘴駁舌」是否有問題?

作者: 苗延琼醫生
最後更新: 26/01/2015

當子女一言九「頂」,經常「對著幹」或「你說一套,我做一套」時,都令不少家長抱怨不已。尤其一踏入青春期,情況更加嚴重,有可能由「駁咀」演變成「反叛行為」。然而,這些對抗行為令家長頭痛萬分的同時,還可能隱含著一些成長問題,甚至是兒童常見的情緒、精神問題,單靠責備是無法解決的,以下便是一些個案例子。

個案一:15歲的Sally即將升讀中四,需要選擇修讀科目,父母覺得她數學成績優秀,希望她將來從事會計,因而要求她選擇商科;可是,一意孤行選修了文科,為此常與父母爭執,甚至離家出走。

個案二:讀小三的Frankie平日在班上的表現都是「坐唔定」,有時候更會一整堂都望出窗外,在是老師眼中「難搞」的學生。有次,老師在課堂上錯錯叫同學A的名字,他即時站起大叫:「老師你錯了,他是同學B呀,怎可以弄錯的。」全班同學因而大笑大笑,令老師十分生氣。

個案三:小六的Mark近半年間喜歡在小息或午飯後在操場捉弄其他同學,例如他故意伸腳出來絆倒身邊走過的同學,訓導主任已屢次警告他,他還是沒有改正過來;直至有一次給絆倒的同學流鼻血不止,驚動了雙方家長。

在家長和老師眼中,以上三位小朋友及青少年都十分「反叛」,但我們絕不能單單從小朋友的行為而認定他們是刻意跟長輩對抗。作為家長,我們應先平心靜氣地了解地鬧情緒、採取對抗態度的動機。

以Sally為例,她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記者,但Sally的父母從沒問過她的意見,只是單向地希望女兒選讀商科。因此,一直乖巧的她到了選科這「重要關頭」,只好一改過往順從的本性,與父母對抗。

至於Frankie,他後來表示當時純粹只想糾正老師,豈料當時衝口而出,而非存心取笑令老師尷尬。至於「坐唔定」的情況,學校社工其後將Frankie轉介給精神科專科醫生,經連番檢查後,確診他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醫生按Donald的情況處方了藥物,Frankie的過動情況逐漸的到改善。

而在Mark的個案中,老師起初也以為他的行為可能與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有關,但在學校社工細問下,Andy竟表示「喜歡看到他們受傷。」和Mark父母溝通過後,決定帶Mark到精神科專科作深入的了解,醫生認為Mark的思想較同齡孩子偏激,屬於「對抗性行為」(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長大後更會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由以上三個個案可見,所謂「反叛」行為的背後原因多樣,有些只要解開兩代心結,即可改善;有些卻牽涉到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必須即時接受治療。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若遇到孩子反叛時,除了「激氣」與責備之餘,也要嘗試了解箇中原因,避免問題更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