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醫生、家庭治療師及電台節目主持的開心爸爸,育有兩名兒女,多年來致力推動以家庭為本的親子教育。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以及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可擁有快樂、豐盛的人生,甚至造福人群。近日在診症室中,接連遇上了幾位對孩子沒甚麼期望的家長,當談及孩子時,均表示只希望他們將來沒遺害社會,便心滿意足。這幾位父母都接近耳順之年,言談間神情憂傷,略帶怨恨,原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家中有「回力鏢孩子」。
根據傳統的西方家庭發展理論,兒女成年後會離家自立,父母的養育責任已算完成,並要開始面對所謂的「空巢」,重新適應二人世界的生活,如能與離家後的孩子在關係上成功轉型,晚年是可以很美好的。然而,在近二、三十年來,世界各地均有越來越多孩子在長大後不離家,而不少原先已搬走的孩子也返回老家居住,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有如回力鏢般,即使飛得老遠也會回返,因而將這類孩子命名為「回力鏢孩子」。
年老有兒女相伴,是福是禍,要視乎彼此的關係、「回巢」的原因與安排。如果孩子其實已能獨立,只是因為經濟或婚姻問題而要「回巢」,父母一般較接受,並會嘗試協助孩子解決困難,重新自立。不過,不少「回力鏢孩子」,就像在文首提及的,都是從小嬌生慣養,因而在長大後難以融入成人世界,工作、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甚至成為雙失或隱蔽青年,令年邁的父母心力交瘁。
也許,孩子將來怎樣,父母其實不應想太多,還是將焦點放在今天,首先不要寵壞孩子,不要服侍太周到,不要剝削孩子學習自理的機會。想想哪些該是孩子這年紀可自己做的,然後跟家人談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