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創立於1936年,服務目標包括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均衡發展,培育兒童及青少年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加強家庭的功能,以及促進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關注,特別是處於不利環境的組群,與服務對象及社會人士攜手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利和福利。


孩子們正在興高彩烈地玩耍,平時孩子們玩得不多久便會起爭執,每次總要家長來排解,給家長帶來不少麻煩。因此,母親便提醒孩子們不可爭執惹事。
母親:「你們玩的時候,不要打架呀!」
母親在廚房準備晚餐,留下兩個孩子在廳中玩耍。忽然想起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孩子們的聲音了,平時孩子們總是玩得不多久便會發生爭執的,為甚麼今天會一反常態呢?母親放心不下,於是靜靜出來看個究竟,見到哥哥在砌模型,而弟弟部在看電視,不覺鬆了一口氣,便又悄悄地回去弄飯。
你的孩子們最喜歡在下列哪一個時間內發生爭執?
假若孩子們在你最忙碌時發生爭執,你通常會用甚麼方法來處理?
你認為上述的哪一辦法,最能收效?這些方法有助於孩子再在你忙得不可開交時發生爭執嗎?
究竟有甚麼方法可制止孩子間的爭執,又可防止孩子再在自己最忙時惹事呢?
在日常生活裡,孩子們因小事發生磨擦和衝突,本是無可避免的,但假若家長能認識和了解引起紛爭的原因,以及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必可能減少問題的發生。
以下是一些有助減少孩子間的爭執的原則:
既然了解到孩子有「自我中心」的傾向,而日常生活中的時空重疊可能會導致孩子間的紛爭,家長應在家中訂立一些日常生活的時空分配計劃,將家中的物品及設備,編排好使用時間和原則,讓孩子們遵守。
例如孩子們在一起做功課時可能會惹出事端,家長可以將孩子做功課的地方分開;孩子應可以擁有自己的文具和放置書籍和文具的地方;至於一些必須共用的文具和玩具,則應有一個使用的時間表和使用規則,如某一件玩具在屬於某個孩子專用時,該孩子可以決定是自己玩、和其他孩子分享、或是將之與其他孩子交換等,其他孩子必須尊重他的決定,時間一到,他的享用權利自動消失,孩子必須將玩具放回原處,或親手交到另一位孩子手上等。有了分配計劃,孩子便會知道應怎樣去做,才不會出亂子。
當然,若要孩子願意遵守協定,在訂立這些計劃時,必須有孩子的參與,盡量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找出每個孩子都同意、願意遵守的規則。
其實,最有效的預防孩子們爭吵的方法,並非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相同的玩具、文具等,而是每件文具和玩具都是屬於全家的,但在一定的原則中作好分配,以便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用,而每一個孩子亦應遵守規則,作為享受自己應有的權利的代價。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孩子犯錯以後,才懲罰他們,這種做法,有如賊過興兵,難以收防預孩子犯錯之效。因此,家長宜在問題發生以前,先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及孩子應有的行為準則,供孩子參考;如孩子仍然犯錯,家長也可以有較大的理由,質詢孩子犯錯的原因。
如家長從未告訴過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而只是責備孩子犯錯,對孩子而言,就不大公平了。
家長若要孩子們不起爭執,應教導孩子和兄弟姊妹相處之道,例如在母親將要預備晚餐之時,先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就要去預備晚餐了,你們兩個必須靜靜地看一會電視,好讓我安心地在廚房工作。」這樣孩子便會了解到家長期望他們有些甚麼行為表現了。
家長不單要讓孩子知道正確的和人相處的方法,而且在孩子能在這方面有好的表現,或曾作嘗試時,家長也得加以稱讚,以增強孩子保持良好表現、及不斷嘗試和努力的動機。
但家長在稱讚孩子時,應留意以下幾點:
如孩子們在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因小事發生爭執,家長便應加以表揚,並利用一些獎勵方法,來加強孩子們對「和平共處」的好處的了解。例如孩子們整個下午都靜靜地各自做功課,家長可以在晚飯前讓他們看一會電視作為獎勵;又或孩子們在母親做晚飯時乖乖地一起玩,家長又可以用雪糕作為飯後甜品,以表揚他們的文愛表現。只要孩子們在一指定時間內,可以和平共處,就可以全體得到獎勵,反之,就一起喪失享有這些獎勵的權利。
孩子是需要家長的關懷和愛護的,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家長若希望避免孩子在自己最忙、或感到不適時故意生事,來吸引自己的注意,便應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和關懷,以避免孩子要用不良行為來求取愛的保證。
家長應盡量拿出空間時來陪伴孩子,遇到家長有其他事要做時,家長可以預先為孩子作好安排,或鼓勵他們自己互相作伴,或請配偶幫忙;間中放下工作來陪伴孩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資料來源: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
原文出版日期:2006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