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童學
學前階段 小學階段 中學階段

仲唔開飯?

作者: 譚亦斯 |林俊彬博士 最後更新: 25/04/2016

作為家長,你一星期有多少天留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吃飯呢?當你身在飯桌,又是否真的專注地跟孩子聊天,而不是「手機不離手」、「電視汁撈飯」呢?香港生活節奏急速,不少家長都因為工作繁忙而感到難以回家吃飯,但其實家庭聚餐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莫大益處!

Elgar和研究團隊 (2012) 以問卷形式訪問了二萬多名十一至十五歲的學童,探討家庭聚餐次數對學童身心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聚餐次數越高,學童的越軌行為就越低:每星期與家人吃飯五至七次的學童,相比起每星期與家人吃飯二至四次的學童,較少出現吸煙、喝酒等越軌行為。另外,每星期共膳次數越多,學童的心理健康素質也相對提升。

Eisenberg 和研究團隊 (2008) 進行一項追蹤研究,以問卷方式訪問初中學生的飲食習慣,並在五年後探討家庭聚餐次數對兒童發展的長遠影響。 結果發現,跟Elgar和研究團隊 (2012) 所得的結論一樣,家庭聚餐次數與學童藥物使用有顯著的負關係,家庭聚餐似乎可以防範孩子使用藥物。

其實,一家人齊齊「開飯」能給予家長和孩子一個溝通空間,讓家長在一個輕鬆的環境,和子女開放的討論不同議題及表達大家的看法。例如,提及吸煙時,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覺得食煙係點架?」,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型唔型我就唔知啦;但係大家都知食煙會對身體唔好囉!」。家庭聚餐亦有助陪養家庭的連結性 (family connectedness),孩子可以在飯桌上和父母分享生活點滴及正在面對的困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自然增長!

既然家庭聚餐有這麼多好處,大家不妨在「開飯」時,放下手機、關上電視,好好跟孩子一齊享受共膳的時光!

以前食飯:今日老師讚我叻呀!咁叻?奬你食件雞啦!老婆,我要添飯。   依家食飯:阿仔Whatsapp中,阿媽上網煲刻,老豆睇緊動新聞

文獻出處

Eisenberg, M. E., Neumark-Sztainer, D., Fulkerson, J. A., & Story, M. (2008). Family meals and substance use: Is there a long-term protective associ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3, 151-156.

Elgar, F. J., Craig, W., & Trites, S. J. (2012). Family dinners, communi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Canad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2, 433-438.

 

 

作者簡介
譚亦斯
譚亦斯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助理,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範疇包括正面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幸福感、精神健康及身心發展的關係。

林俊彬博士
林俊彬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研究範疇包括家庭系統、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等。身為亞洲家庭研究小組成員,致力從多角度探討不同的家庭議題。

關鍵字詞: 電視 |餐桌禮儀 |榜樣 |飯食習慣 |反叛

相關機構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