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ASD/ADHD年青人的內心世界

隨着年齡增長,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嚴重性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相關症狀仍會持續,ASD和ADHD仍需面對不同的困難,尤其當他們進入成年期時,他們面對的挑戰更嚴峻 (Cederlund, Hagberg, Billstedt, Gillberg, &Gillberg, 2008, In Ahlström & Wentz, 2014)。ASD和ADHD年青人於青春期的尾聲時,出現共病症 (Comorbidity) 的比率最高 (Hallerba¨ck, Lunega°rd, & Gilberg, 2012) ,令事情變得更棘手。

 

壓力的狙擊

事實上,這些年青人每一天都遭受壓力的摧殘,經常身心俱疲。面對壓力事件,他們的主觀認知會影響其情緒管理,例如對個人能力、對事情的掌控程度等的看法。(Hirvikoski & Blomqvist, 2015)以ASD年青人為例,他們被各種生活上的壓力重重包圍 ,但同時自身的解難能力不足,亦由於ASD症狀的限制,他們往往不懂得去尋求他人的支援。

這些壓力因素可能令ASD/ADHD年輕人的症狀變差,例如衝動行為會變嚴重 (Hirvikoski, Lindholm, Nordenstro¨m, Nordstro¨m, & Lajic, 2009)。研究指出,ADHD症狀較嚴重的年青人,於生活上所經歷的低落情緒、悲傷、焦慮和憤怒,比症狀較輕的群體高出一倍(Whalen et al., 2002)。他們每天都徘徊在「非常焦慮」 、「嘗試放鬆」的循環當中,也增加了患上不同精神困擾的風險。然而,他們有時不太懂得如何理解、表達壓力,難以找到宣洩情緒的出口。另外,年青人身邊的人往往容易忽略他們的情緒狀態。(Ahlström & Wentz, 2014)

另一方面,坊間經常有一些錯誤觀念,誤以為ASD/ADHD的年青人沒有建立人際關係的需要。但事實剛剛相反, 他們有建立人際關係的深切渴望,亦希望被朋輩視為「正常人」,只是限於社交能力,未能建立良好社交關係。

 

社交關係受挫折

青少年期是年青人與同輩建立關係的重要階段。這些關係不止提供了情感上的滿足,更提供了機會讓年青人對自己的能力、個性、為人,有符合現實的評估。 在這個過程中,年青人逐漸學習到適當地融合他人的思考角度 ,減少自我中心的程度(Kin and Hosokawa 2005)。可是,具有ASD/ADHD的年青人在建立友情、維持感情關係上有顯著的困難 (Sonobe 2014)(Hanai, Narama & Tamakoshi, 2021),容易帶來人際關係上的挫折。(例如:具有ADHD 的年青人因自我控制能力不佳,容易在強烈情緒影響下,作出過激的行為;具有ASD 的年青人,因缺乏心智解讀能力,容易得罪他人。) Ahlström & Wentz的研究發現,這些年輕人經常覺得被家人、朋友不公平對待、拒絕或否定,而失望連連。例如他們會被朋友、師長假設為「較不成熟」、「麻煩製造者」、「難以討好」、「不可靠」,因而被他人以雙重標準對待。這些經驗令他們生活在悲傷及沮喪之中。

研究指出,具有ADHD 的年青人能否得到朋輩的接納,視乎朋輩以怎樣的眼光看待其症狀。對事情認識不足的朋輩,可能會誤以為他們「沒有盡力做好自己」,是「不負責任」, 因此而否定他們 (Swords, Heary, & Hennessy, 2011, In Ahlström & Wentz, 2014) 。不幸的是,朋輩關係是他們建立自信心、學會如何接受自己的重要媒介。 普通年青人在探索個人身份的過程中,會慢慢找到對方法應付這些大大小小的關口。但具有ASD/ADHD的年輕人,容易因缺乏相關的解難技巧及應對策略,而感到迷茫無助。

 

自我形象低

進入成年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進一步鞏對個人的身份認同。這與完整、健康的性格發展,是一脈相承的。然而,生活上不同的挑戰讓這些年青人累積負面的經驗,導致自我形象低。文獻指出,具有ASD/ADHD的年青人都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什麼也做不好」。可見他們自尊感低落 (Tominaga et al. 2017) 。他們對於自己社交能力的評估尤其負面,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朋友」。Edbom (2008) 的研究指出:ASD/ADHD症狀越嚴重,他們的自我評價就更為負面。令人擔憂的是,一個人的自尊感 / 自我形象,與個人的精神健康有密切關係,可見ASD/ADHD年青的精神健康狀況令人堪憂。

 

如何幫助ASD/ADHD年輕人

作為年青人的同行者,我們可以做什麼?Ahlström & Wentz (2014)的質性研究歸納了幾個能幫助這些年青人的原則:

1) 增加他們對病症的認識及覺悟

年青人對病症有更深入的認識,有助他們更接納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盲點 ;同時可以預早計劃如何對應及彌補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對精神健康議題有更正面及準確的認識,有助於他們理解及控制自己的情緒。

2) 教導他們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和原則

ASD/ADHD的年青人比較難以新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因此教導他們處理生活問題,例如重整自己的生活、處理事情的替代方法、做適當的決定等,有助改善他們在現實上欠缺執行能力、承受過多壓力等問題。

3) 以平等的關係相處

以「成人」的身份去對待他們,給予他們扮演成人的角色的機會。讓他們能為自己下決定,才能學懂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4) 讓他們知道可以從那裏尋找協助

當壓力因素出現時,讓他們能知道如何處理或尋找協助,減低危機風險出現的機會。以本校為例, 我們為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提供支援,讓他們無拘無束去追尋夢想。在全面的支援措施之下,我們相信同學和家長可以得到足夠的支持,從而減輕壓力。

 

如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院校網頁及課程資訊

 

WhatsApp查詢

 

參考資料

  • Ahlström, B. H., & Wentz, E. (2014). Difficulties in everyday life: Young person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erspectives. A chat-log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9(1), 23376.
  • Cederlund, M., Hagberg, B., Billstedt, E., Gillberg, I. C., & Gillberg, C. (2008). Asperger syndrome and autism: A comparative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 more than 5 years after original diagnosi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1), 72-85. In Ahlström, B. H., & Wentz, E. (2014). Difficulties in everyday life: Young person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erspectives. A chat-log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9(1), 23376.
  • Hanai, F., Narama, M., & Tamakoshi, K. (2021). The Self of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51(5), 1668-1677.
  • Hallerbäck, M. U., Lugnegård, T., & Gillberg, C. (2014). ADHD and nicotine use in schizophrenia or asperger syndrome: a 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18(5), 425-433.
  • Hirvikoski, T., & Blomqvist, M. (2015). High self-perceived stress and poor coping in intellectually able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 19(6), 752-757.
  • Pluhar, E., Kavanaugh, J. R., Levinson, J. A., & Rich, M. (2019). Problematic interactive media use in teens: comorbiditie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12, 447.
  • Swords, L., Heary, C., & Hennessy, E. (2011).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ceptance of peer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9), 933-941. In Ahlström, B. H., & Wentz, E. (2014). Difficulties in everyday life: Young person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erspectives. A chat-log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9(1), 23376.
  • Tominaga, D., Hidaka, S., & Murohashi, H. (2017). An attempt to support young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to connect to society. Clinical Research on Child Development, 9,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