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鈴輔導及生涯發展中心、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張小姐具備豐富的臨床和培訓經驗。她經常應邀到不同的學校、社福團體、非政府機構和專業組織等作培訓、工作坊、講座和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服務的對象廣泛,包括兒童、青少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成人、家庭、夫妻或精緒受困人士。
張小姐同為專欄作家,曾為晴報和 Jessica Family 的「心」活百態專欄執筆撰寫文章。另外,她也經常接受電台、報章等媒體訪問,就城中熱話或大熱的心理教育議題作專業分享。


「我覺得是因為我在這裡成為了中心,你才是捉精靈的訓練員,好像要了解我何時會出現,應該用什麼方法技巧去捉我,而不是我去追上你的要求。」
正在低頭捉精靈的捉妖大師,甫踏入輔導房後問道:「為什麼那麼多人狂玩Pokemon GO?」
大師是低動機狀態青年的表表者,曾被確診有讀寫障礙及社交焦慮的。 他今年18 歲,試過重讀、轉校,甚至停學待在家,過著生活癲倒、機不離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最嚴重時期,一星期才洗澡一次,連最令這個年紀男生提起興趣的女生或性事,也顯得冷感⋯⋯父母於這幾年間,用盡一切方法:勸又勸過、罵又罵過、打又試過,連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都看過好幾個,也未見好轉,最後經朋友介紹, 抱著看看是否有人能「教好」兒子的心態,於大半年前轉介給筆者。
筆者聽到大師罕有主動地提出問題,不禁流露出一絲的欣慰,並找緊機會探討他的心理需要:「你都不是想聽我的答案,你連呢刻都在捉捉捉,你比我肯定更清楚它吸引你的原因⋯⋯」大師聽後放棄以頭頂對著筆者,放下手機並微笑:「我想知你會不會好像阿爸般,跟我說什麼不要沉迷下去⋯⋯」
筆者有感而發:「如果一句『不要沉迷』、『要設定時限』就能解決成癮問題,你根本就不會坐在我面前,一步步拆解心因吧!」
大師用力點頭,有感心底話被道出似的說:「老實說,其實隻Game 也幾無聊的,我也覺得捉到又如何呢?但不知怎的,就是有一種控制不到的心癮⋯⋯我明知那個只是虛擬世界,但好像玩完反而感覺更實在⋯⋯」
「那令你感覺最實在的部份⋯⋯」筆者還未問完,大師已即時聯想到:「我一出街就可以識到不同的人,跟不同的人做朋友。」
「似乎你是想透過捉精靈去滿足一些在理想世界拿不到的東西,給我介紹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吧!」筆者大概掌握了心癮的源頭。大師聽後突然興奮莫名,露出滿足的笑容回憶著:「有一次,我坐地鐵來見你途中,有一個小朋友走過來望著我的手機,叫我教他玩我正在玩的Game⋯⋯當時他的媽媽極力阻止他,旁邊的乘客也以奇怪目光望著我,但我其實又開心又羨慕他⋯⋯我覺得終於有人想主動認識我,同時羨慕小朋友就可以去做一般人覺得奇怪的事⋯⋯就如在街上結識朋友⋯⋯結果,我和他真的成為了好友。」
筆者聽畢他的分享後,想要協助大師回顧經驗,並反思如何可以轉化至現實世界:「你似乎告訴我,你很討厭現實世界的標準,很多人對很多平常的事情都有批評,反而在虛擬世界更能夠做到自己想做的事?那你認為是什麼令你每次來到時,都願意由低頭捉捉捉,變成暫時放下捉精靈,專心跟我探討這個問題呢?」
大師停了停回顧經驗,突然有所頓悟似的答道:「我覺得是因為我在這裡成為了中心,你才是捉精靈的訓練員,好像要了解我何時會出現,應該用什麼方法技巧去捉我,而不是我去追上你的要求。」
「其實你想有人尊重你的存在,知道何時以適當方法回應你所需,對嗎? 」筆者嘗試歸納大師的重點需要。大師點點頭,強顏歡笑,暗示自己的卑微要求在現實世界也難以達到。
「其實在這裡我們也受著潛規則無形地規範,我也有既定界線,你覺得你做了什麼,讓你能在輔導房做回真實的自己?」筆者想引導大師想想自己如何能夠在既定規範下製造理想世界。
「我⋯⋯我猜⋯⋯是我願意表達,而你又聽到我的需要,永遠都是幫我解決我的問題,而不是將你覺得我要改的套在我身上,於是我就感覺我是有自由表達和做回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