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方法
在教導有閱讀困難的孩子時,應根據他們的弱點進行針對性教導。在五十年代末,遼寧省北關小學提出的「集中識字法」中的「基本字帶字」的方法應可作參考。
以「基本字帶字」,利於形成認知結構,培養孩子獨立識字的能力。如能充分利用和發掘漢字本身在音、形、義方面的信息,便會方便各類閱讀困難的孩子學習,減輕他們的識字記憶負擔。
針對「深層閱讀困難」的孩子
對「深層閱讀困難」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障礙在於「聲的途徑」 (sub-lexical procedure)有阻塞,多會利用「義的途徑」(Lexical Procedure)來閱讀。
針對「表層閱讀困難」的孩子
同樣地,對「表層閱讀困難」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弱點是未能善用「義的途徑」來閱讀,因此,教導他們時可把同義或近義集中一起,動物類的字彙如「貓」、「狗」、「犬」、「羊」便可等集中教導。當然,同部首的字彙,如「河」、「洋」、「流」、「海」等亦可集中教導,這些字彙都是與水有關的。
因此可見,教導閱讀困難的孩子,可就漢字的特性,利用聲旁或部首來教導不同類型的閱讀困難孩子。在對症下藥的方法教導之下,希望可改善孩子的識字能力。
多感官教學法 (Multi sensory method)
同時,對一些學習困難較嚴重的孩子來說,在未利用漢字部首或聲旁來教導前,可試用「多感官教學法」(Multi sensory Method),讓他們先對字的結構作了解,才運作「集中識字法」使他們認識更多字彙。一般「多感官教學法」是利用觸摸、模仿、記憶等刺激孩子從不同渠道認識字形結構,從而幫助他們學會整個生字,這種方法,曾證實對一些有嚴重閱讀困難孩子十分有效。
這個方法以個別教導為主,主要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先要徵得孩子的意願,願意作出努力,因過程頗為繁複,孩子要集中精神,付出才會成功。正式學習時,首先是選取一個生字來學習,生字的筆畫或深淺不用理會,主要使孩子知道該字的意義;跟著是寫出該字,在寫字時,家長坐在孩子邊旁,務使孩子看著和聽著家長的動作及說話,其中的過程如下:
- 家長說出該字;
- 用粗筆把字寫在一張4吋乘11咐咭紙之上,一面寫字,一面讀出該字的筆劃;
- 用手指臨摹該字;
- 接著是讓孩子模仿書寫該字,在這一個階段,不用對孩子解釋任何程序,只要孩子留心家長的說並跟著:
- 說出該字;
- 用手指摹仿寫字。
- 讓孩子把手指放在紙上, 一面寫,一面跟著家長讀出該字的筆劃,目的使孩子了解整個字的字形及最後讀出該字的讀音;
- 重複上述過程。
- 孩子繼續練習,至認為不用在粗筆字模仿為止;跟著是自行寫出該字,在書寫時,仍須留意筆劃的暢順,如孩子在書寫途中有錯誤時,著孩子重寫一次;
- 跟著是自行寫出該字,在書寫時,仍須留意筆劃的暢順,如孩子在書寫途中有錯誤時,著孩子重寫一次;
- 如孩子重複書寫而沒有錯誤時,便可讓孩子學習新的字彙,這一段學習時間的長短並沒有限制,務求孩子學會指定的生字為止;
- 把所學的字紀錄下來。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孩子經過模仿的階段後,把所教的生字的每一筆劃一面寫一面讀出,讓孩子跟著每一筆劃讀,家長跟著把字蓋上,使孩子憑記憶寫出該字。
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是與第二階段相同,但不再在孩子面前逐一筆劃寫,只出示整個字。家長把生字讀出,孩子跟著讀及憑記憶中寫出該字
第四個階段
第四階段是把所學會的字彙仿聯繫,跟著同部首或同聲字歸類,一如「集中識字法」,以「基本字帶字」,增加孩子的字彙,從而改善他們的閱讀能力
總結
其實,閱讀困難的原因有多種,在西方拼音文字中,則以未懂得「字聲配合」規律為主要原因;對中文來說,這亦是一個閱讀困難的成因,但是不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要作深入研究。
無論如何,在教導有閱讀困難的孩子時,可運用中文字的部首及聲旁的特性,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困難孩子仿教導。
當然,除形聲配合外,感知、肌能、記憶能力、興趣、動機、外在環境刺激等因素對閱讀能力發展都可能有影響。因此,家長在教導有學習困難的孩子時,應仔細觀察,分析困難所在,從而改善孩子的弱點,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 尹文剛 (1991)。《漢字失讀的類型與意義》。心理學報。十二期。297-305頁。
- 艾偉 (1948)。《閱讀心理、漢字問題》。中華書局。
- Coltheart, .(1978).Writing systems and reading disorders. In G. Underwood (Ed.),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ondon: Academic Press.
- Elliott, R. & Ho, F.C.(1996).Sub-types of Dyslexia in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1996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AARE) and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ingapore (ERA).
- Frith, U. (1985).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K.E. Patterson, J. C. Marshall & M. Coltheart (Eds.), Surface Dyslexia: Neuropsychologic and Cognitive Studies of Phonologic Reading. Hillsdale, NJ: Erlbaum.
- Morton, J. & Patterson, K. (1980). A new attempt at an interpretation, or, an attempt at a new interpretation. In M. Coltheart, K. Patterson & J. C. Marshall (Eds.), Deep D Dyslexi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Rozin, P., Poritsky,S.& Sotsky, R. (1971). American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can easily learn to read English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Science,171, 1264-1267.
- Stevenson, H. W., Stigler, J. W., Lucker, G. W., Lee, S.Y., Hsu., C. C & Kitamura, C.(1982). Reading disabilities: the case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 Child Development, 53, 1164-1181.
- Tan, L. H. & Perfetti, C.A. (1997). Phonological codes as early sources of constraint in Chinese word identification: Are view of current discoveries and theoretical accounts. In C. K. Leong & K. Tamaoka (Eds.).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Languag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原載於
《The Hong Kong Special Forum Volum 2, Number 2》
(香港特殊教育學會,1999)
註:本文應因家長對象之需要作出編訂。
原文出版日期:2007年2月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