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社會服務部教育心理學家。致力支援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及發展遲緩等,亦為學校課程發展及教師訓練作顧問,並擔任教育局教師培訓講座主講。現為自閉症人士福利促進會(義務)副主席。



即使環境充滿讚賞、孩子的長處被發掘、生活的意義被彰顯,孩子於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會遇上困難。想達成長遠目標,孩子總要有恆心與耐力,才能「過關斬將」,不會在奮鬥過程中被焦慮和挫敗嚇退!雖然有研究提出,樂觀正面的想法能助人達成目標,但其他研究亦發現單純的正向想維,在很多孩子當中亦未見成效,反而可能會導致較差的表現(Kappes, Oettingen & Mayer, 2012)。
有見及此,Oettingen (2014) 提出W.O.O.P.的框架,前兩項(W.O.)引領孩子正面樂觀地想,增加投入參與的動力。後兩項(O.P.)則協助裝備孩子預測當中的困難和障礙,並計劃如何應對:
願望(Wish):孩子願望達到的是甚麼?如:我希望在數學考試中拿到好成績。
結果(Outcome):對孩子而言,最理想的結果是甚麼?如:我能夠在數學考試拿到A。
障礙(Obstacle):預測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如:考試期間,遇到艱深的題目時可能會感到擔心和焦慮,不能集中精神,引致連續犯錯,不能繼續做下去等。
計劃(Plan):面對可能出現的困難或障礙,孩子可以如何作出預防?有甚麼機會或資源須要把握?當障礙出現時,又如何克服?通常以「若……,就……」的句式表達:
Kappes, H.B., Oettingen, G., & Mayer, D. (2012). Positive fantasies predict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 53-64. DOI: 10.1002/ejsp.838
Oettingen, G. (2014). 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 Inside the New Science of Motivation. New York: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