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童學
學前階段 小學階段 中學階段

培育正面孩子,促進堅韌成長(P.R.I.S.M.)(三)

作者: 張溢明 最後更新: 13/04/2018

  

  

I: 演繹生活的意義(Interpret the meaning)

家長和老師除了按孩子的個性優勢(character strength),還可以引導孩子演繹和理解目前生活中意義 (presence of meaning),並輔助他們尋找未來人生的意義(search of meaning)。此舉有助支持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讓他們感到更愉快和更滿意自己的生活—特別是來自經濟能力較遜家庭的孩子(Steger, Kashdan, Sullivan & Lorentz, 2008; To, 2016)!


從孩子的個人特質出發,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情的意義,並不一定在於當時當刻的結果、分數或獎賞,還包括自己的成長和對他人的影響,例如:

(一)孩子參加制服團隊,除了可提升孩子目前的服從性和領導能力,當中學到的生活技能、急救方法、思考方式等,均裝備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服務社群的領袖,帶領社會改變;

(二)學業上,孩子可能討厭某一學科(例如中文)。雖然當中的寫作技巧和修辭手法,將來可能較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但中文語文能力和表達技巧,除了能讓孩子在目前與別人有效溝通外,更有助孩子將來以文字作為媒介,開拓眼界,接收知識。哪怕孩子將來是工程師、醫生、廚師或建築工人,語言文字在各領域均有特別意義﹗



在演繹和尋找意義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他們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力量,去建構自己對生活-以至生命-的想法和價值觀(Hicks & King, 2009)。


 

文獻出處

Hicks, J.A., & King, L.A. (2009). Positive mood and social relatedness as information about meaning in lif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 471-482.

Steger, M.F., Kashdan, T.B., Sullivan, B.A., & Lorentz, D. (2008). Understanding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dynamic between seeking and experiencing mea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 199-228.

To, S. (2016). Lonelines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nese adolescents living in Hong Kong: Implications for life 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71, 52-60.

 

 

作者簡介
張溢明
張溢明

保良局社會服務部教育心理學家。致力支援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及發展遲緩等,亦為學校課程發展及教師訓練作顧問,並擔任教育局教師培訓講座主講。現為自閉症人士福利促進會(義務)副主席。

關鍵字詞: 正面 |正向 |個性優勢 |價值觀

相關機構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