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多個學位。現任職家庭醫生,育有兩名兒子,在關心病人家庭的同時,亦全心全意照顧自己的家庭。


作為一位家庭醫生,我所接觸的病人分佈不同年齡層,在照顧孩子的層面上,亦令我得到不少啟發。很多時候,小朋友在五至六歲前都很願意聽從父母的話,但隨着年紀漸長,孩子便會因為朋輩影響而開始變得反叛,到達青少年階段更加不在話下。家長或許未必發現,但社交圈子對於管教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媽媽的生活圈子是怎樣、父母身邊的朋友是甚麼人,絕對會影響對子女的身教。試想想,當一班已為人父母的成年人總是大不透,聚會時常常群在一起打遊戲,你又如何能夠說服孩子不要沉迷電子遊戲呢?因此,建立良好的網絡有助孩子建立好的行為,例如培養定時作息的習慣及掌握基本餐桌禮儀等。
以前,出自名校的學生可稱得上是「信心保證」,但精英制不復過後,現時即使出身最頂尖學校的學生,質素也存在偏差,令很多家長都束手無策。所以,如果可以的話,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可多接觸具備相近背景、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的朋友,正所謂物以類聚,孩子有了行為典範,自然較容易建立良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