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家校會,成立於1993年,透過統計調查、為學校撥備活動經費、宣揚家庭與學校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及鼓勵學校設立家長教師會,從而促進家庭與學校的合作。



孩子在家中午膳,覺得飯菜不合自己口味,於是發起脾氣來,吵著要到快餐店吃漢堡飽。媽媽忙著照顧小妹妹,沒有理睬他。孩子餓著肚皮到四時,又嚷著要吃即食麵,媽媽給他牛奶麵包填飽肚子。
傍晚,孩子跑進廚房請求媽媽煮通心粉給他作晚餐,媽媽拒絕了他,更責罵起來:「睇你個衰樣,我都忍得你耐喇,晏晝發脾氣我都未教訓你,今次你聽打啦你,衰仔!」
孩子胃口不好,想轉轉口味吃些較易入口或是覺得色香味美的食物,於是便向媽媽提出要求,但是要求一一被拒、心中自然不快。
媽媽為孩子的營養健康著想,當然希望孩子多吃「正經」的食物。但是孩子一而再的提出要求,使在廚房中忙碌著的媽媽煩躁不已,終於禁不住火氣,罵了出來。
孩子會感到疑惑:為甚麼媽媽會說自己「樣衰」?難道媽媽不能接受自己不悅的表情?為甚麼媽媽說忍了自己很久?
下午孩子發了脾氣,但不致被打,為何晚上只是略表不快卻惹來這麼大的責備?孩子會很難明白媽媽賞罰的標準,甚至會懷疑一切都取決於媽媽情緒的高低。
在忙亂煩躁時,衝口而出的往往只是發洩我們自己情緒的說話,對孩子的成長不能有很大的幫助。
資料來源: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害從口出】編輯委員:蔡黎悅心、狄志遠、劉劍洪、溫小華、劉吳淑貞、程介明、陳瑞漢、丘日謙、陳翠珍、沈雪明、蔡志輝
原文出版日期:2006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