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青山醫院職業治療師。

每一個人都不能夠獨自在這個世界生存,我們每日都會與不同的人溝通或聯繫。兒童也不例外,他們每日都要接觸不同的類型的人,例如家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親友、鄰居、老師、同學或者在其他場合遇見的陌生人。兒童要與其他人交往就必需學習怎樣與人相處,這些與人相處的技巧便是我們所說的社交技巧。懂得適當地運用社交技巧可幫助兒童更了解自己及別人,增加自己的自我形象,使他們更容易結識新朋友及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為將來的性格及心理發展建立良好的基礎。
學前兒童的社交技巧可按兒童年齡大致劃分如下:
學前兒童的社交能力不足,大致可歸納為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和表達及溝通能力不足三方面:
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大致可分為退縮性及攻擊性兩種。當兒童表達自己的期望和構思時,遭到別人的責備或懲罰,他們就可能感到退縮或害怕,而出現退縮性行為。兒童如果有退縮行為就會影響他們接納別人的態度,他們不願意與人交往及溝通,更嚴重的會產生自我隔離的情況。根據研究顯示,如果不及早改善兒童退縮的行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退縮的表現只會增多而不會減少,他們很難與人建立互信的關係。在社交上,他們的表現往往是被動及不合群。
當兒童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得不到適當的鼓勵及安慰;或者未能適應環境的轉變;又或者是兒童的溝通能力不足,未能用恰當的方法表達自己;兒童就很容易在朋輩中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有一些不良的行為是兒童在環境中學習到的,他們會從生活中學習到有某些行為模式是可以操縱他們身邊的人,例如:他們有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時,別人就會順從他,這些不良的行為便會被強化。他們很容易變成「小霸王」,做事我行我素,很難與其他人協調,以致他們不能在朋輩的群體中建立融洽的關係。
隨著心智的成長,兒童在三歲以後已開始知道自己是社會的一部份,兒童開始認識到自我以外的世界,他們開始要與其他人交往及相處。在學習相處的過程中,兒童要面對不同的環境轉變,他們開始體驗到各種令人開心、憤怒、挫折、懼怕等感覺,在各種不同的刺激下兒童容易感到不安。他們的表達能力如果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他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和朋輩相處時,他們會出現較多的發脾氣或者會用消極及逃避等態度來表現自己。
表達及溝通能力是兒童發展社交技巧的重要元素,兒童到學前階段已發展了一套與人溝通的技巧,兒童運用語言及思考的能力加強了,開始明白與人相處時要保持良好的關係。他們懂得與熟人打招呼,與人對話時要保持眼神接觸,他們亦已懂得發問問題,回應別人的問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又懂得運用身體語言,例如:點頭及微笑來表示明白及開心,知道有朋友的存在,懂得去關心別人的感受及會自發地幫助別人。
兒童的表達及溝通能力不足,就會影響他們個人成長和與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與人交往時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如果我們不能夠及早改善兒童的社交問題,就會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他們如果不能與同輩融洽相處,就容易被同輩排斥。他們如果不懂得回應老師的問話,不懂得提出要求及不懂得遵守課堂的規則,在學校及學業上都容易會出現問題。
社交技巧是透過觀察而模仿、遊戲中練習和日常生活中實踐而建立的。
兒童會觀察長輩如父母及親友,同輩如兄弟姊妹,朋輩如同年齡的小孩的言行舉動,透過模仿這些言行動作而漸漸轉化為自己的行為。亦由於資訊科技的普及,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如大家庭聚居轉為小家庭獨立居住,近年兒童亦漸漸較多從電視及其他資訊媒介模仿劇中人物角色的言行舉止,例如:模仿劇集人物說話的語調及句子,及玩卡通人物的玩意等。
遊戲在學前兒童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遊戲亦是兒童去學習,練習和鞏固與人相處及溝通等社交技巧的最佳舞台。兒童由此練習與人相處、分享、合作、輪候、競爭及解決問題等社交技巧。
兒童的社交技巧經過重複練習及實踐後,他們的技巧便會慢慢地變得純熟,如果兒童不斷地練習,他所學的就會成為習慣,習慣形成後就會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以排隊上班房做例子,兒童初時要老師的提示及編排在隊伍中的先後次序,當每日老師在同樣時間,以同樣的先後次序安排兒童排隊,久而久之兒童在沒有老師的安排下都能在指定的時間以既定的次序排隊,這樣兒童排隊的習慣就形成了。
在學習社交技巧的同時,兒童亦開始體驗到良好的行為會得到獎賞,不良的行為會得到懲罰,兒童就會學習到用良好的行為代替不良的行為,或會嘗試用其他有用的方法去取代不良的行為,兒童的經驗不斷累積就能透過歸納法把新學的技能轉化到日常生活上。
原載於
《「花萼行動 」精神健康教育資料系列:學齡前兒童 - 點解兒童要社交》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2007)
原文出版日期: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