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創立於1936年,服務目標包括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均衡發展,培育兒童及青少年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加強家庭的功能,以及促進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關注,特別是處於不利環境的組群,與服務對象及社會人士攜手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利和福利。

當家長正在忙於處理家務,期望孩子可以安安靜靜地自己玩耍時,孩子偏要纏著家長要這樣,要那樣。
當客人到訪時,家長希望孩子能在客人面前表現大方得體,但孩子卻偏要跳上跳下、高聲喧嘩、經常打架和插咀,令家長感到既生氣,又尷尬。究竟孩子為甚麼會有這些行為呢?
面對年幼的孩子,家長真的是「有理說不清」的,那麼,家長應該用些甚麼方法來管教他們呢?有沒有辦法能令孩子乖乖的和家長合作,不能騷擾和打岔的行為呢?
母親正在講故事給童童聽,但突然接到了一個細別多時的朋友的來電,於是便吩咐童童自己先看一會兒圖書。
童童靜靜地拿著圖書看了一會,便跑來問媽媽有關圖書的內容……
童童:媽媽,這三隻小豬,誰是大豬、二豬和三豬呀?
媽媽:你自己猜猜好了,不要煩我!
童童:呀,這一定就是大豬了!
媽媽:你不要看書了,去拿個砌圈出來玩吧。
(童童如言,但玩了不到一會……)
童童:媽媽,為甚麼砌圖不見了一塊?
媽媽:你自己去找找吧,不要煩著我聽電話!
童童:媽媽,我找不到呀!
媽媽:那你自己坐一會兒吧,不要玩了!
(童童很不高興地坐了一會)
童童:媽媽,我要去廁所!
媽媽:…
童童:…
媽媽:…
舅母到訪,母親吩咐童童把玩具收拾好,不要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但童童均不斷地敲打大門,令母親不勝其煩。
母親:童童,你要是再敲打這門,這門便會被敲破了,快快過來坐下!
(童童坐到梳化上一會,使爬上了梳化,像跳彈床一樣,跳彈起來。)
母親:童童,你可不可以靜靜地坐下來?不然,我就打你了!
童童:(高聲尖叫)呀……
晚飯後,爸爸因事要趕著完成公司的一份報告,準備次天一早呈交與上級批閱,於是埋首於一疊疊的文件當中。童童卻興高采烈地跑來告訴爸爸一些瑣事。
童童:爸爸,今天媽媽帶了我去公園打鞦韆……
爸爸:不要煩我,我很忙!
(童童於是怏怏然的走開。可是不到一會……)
童童:我今天看到了一隻大花貓,真的,它是很大、很大的……
爸爸:(不耐煩地)我不是已經告訴你我很忙嗎?你可否讓我靜一靜,不要再吵了!
(童童再次快快然的走開了。他到玩具箱中,取出了小鋼片琴,用力的敲打…)
爸爸:(暴跳如雷)童童!你為甚麼這樣不聽話,不斷的騷擾!
童童:(大哭起來)…
孩子是需要家長的關注、重視、接納和了解的:這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更是唯一可以理解的「家長愛錫自己」的表現。
但當客人來訪,家長接到了親友的電話,或家長事務纏身時,容易對孩子疏於照顧,把孩子冷落了。為了要吸引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孩子會做出種種測試的行為,以測度家長的反應。
可是家長往往會忽略了孩子的正確行為,但對不正確的行為,諸如喧嘩、打岔、不斷提問題、要求幫忙及特別照顧等,反應強烈。孩子誤以為只有在自己做出這些行為時,家長才會注意自己。
雖然家長的責備甚至懲罰會令孩子有不愉快的經驗,但家長對他們的注意,均補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幼兒是閒不下來的,他們需要對環境不斷探索,以獲得更多的不同體驗。
客人到訪時,要孩子乖乖的、靜靜坐著,不可以四處「亂碰」,又不可以「打岔」、「插咀」,孩子會感到枯燥乏味。
為了要打發煩悶、無聊的感覺,孩子會嘗試「自己去找尋節目」,如以敲打物件、跳上跳下、高聲尖叫等來發洩悶氣。
幼兒經常都會做錯事、犯錯誤的,假若家長對他們不加體諒,反而厲聲斥責,及予以懲罰,孩子便會覺得受委屈,對家長感到不滿。
他們一方面會作出種種測試行為,以測試家長是否仍然愛錫自己,另一方面也會利用反叛行為來向家長的權威挑戰,以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地位。
二至六歲的孩子,因受到大腦發展的限制,思想不成熟,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較難顧及別人的觀點與感受,因為表現得較為自我中心,有點「想做就去做」的傾向。
因此,當家長正在忙於處理家務,又或兄姊正埋首於功課,沒有人陪伴他、和他玩時,幼兒便會前來騷擾,如扯著母親的衣角要她抱、取去了兄姊的鉛筆、塗劃兄姊的功課、又或不斷地告訴家長一些有關自己的事情 –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感到興趣的話題,家長也一定感到興趣的。
面對孩子的騷擾行為,家長感到既生氣,又尷尬是無可厚非的,看過以上的分析之後,讓我們在動怒之前,先細心想一想:究竟孩子為甚麼會有這些行為呢?再配合適切的管教法引導孩子糾正過來吧!
資料來源: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
原文出版日期:2006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