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創立於1936年,服務目標包括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均衡發展,培育兒童及青少年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加強家庭的功能,以及促進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關注,特別是處於不利環境的組群,與服務對象及社會人士攜手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利和福利。


當孩子年齡漸長,就會愈來愈多朋友,而且更加重視和朋友間的交往,常常和朋友一起四處遊玩,與朋友的關係十分密切。
由於朋友成為他們的生活重心,因此,他們留在家中的時間逐漸減少,也不大願意參加家庭活動,與家人和家長一起,更遑論跟家長外出探訪親友了。
兒子:「媽,我約了同學踢波,中午不回來吃飯了。」
母親:「不要去吧,舅母一會兒來探我們,與我們外出飲茶。」
兒子:「不行,怎可以不去,我跟同學已經約好了。」
母親:「舅母很久沒有見你,很想見見你,你不在家怎好意思?」
兒子:「你在家等她吧﹗你招呼她不是一樣嗎?我要出去了。」
母親:「喂,等一等......」〈話還沒有說完,孩子已經出門去了。〉
青少年都很注重與朋友的關係,他們把朋友看得比家人還重要。課餘的時間寧願跟朋友外出玩樂,也不願和家人在一起,而透過密切的友朋相處,友群對青少年人的影響,往往比家人來得深遠。
青少年往往活躍好動,愛好群體生活,喜歡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結伴遊玩,互相傾訴,都會感到無比的樂趣。
透過友群間的交往和相處,令青少年逐漸體會到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也感受到朋友間的關懷與支持。在友群生活中,青少年逐漸建立自我的形象及個人的價值觀念。
事實上,只有在與同齡的友伴相處時,青少年方感覺或自己和成年人一樣,得到獨立和被尊重,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家庭裡,大部份的決策權都落在家長手中。家長往往仍視他們是小孩子,處處管束和呵護。故此,青少年極欲擺脫家庭的束縛,轉而在友群中尋找獨立自主的生活。
此外,青少年在青春期間所經歷的轉變,所遇到的問題和焦慮,對未來的幻想和希望,都可以在友群中互勉互勵,得到接納和支持。
家長對青少年孩子在外交朋結友,通常都感到十分憂慮,你是否也有這些擔憂呢?
資料來源: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
原文出版日期:2006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