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報

飛越太陽系

作者: 潔文 最後更新: 08/05/2023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相信大家對於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耳熟能詳,你或許都知道這些行星的溫度、形狀、顏色等,但你又知道太陽和這些行星是怎樣形成嗎?你又知道行星間的空間有甚麼嗎?一起跟着小校友,沿着航行者計劃的路徑,了解太陽系邊緣以至太陽系以外的故事吧!

外圍行星之旅:航行者計畫

航行者一號及二號都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1977 年發射的太空探測器,它們的設計及搭載的測量儀器也相同,並各帶着一張黃金唱片。

航行者一號及二號原先的計劃,是探索外太陽系的四顆行星及一顆衛星。當時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都運行到了同一邊,形成連珠現象。同一艘太空船可利用它們作重力彈弓,由一顆彈跳到另一顆,幫助它一口氣走遍這四顆行星。這種狀況每175 年才有一次,於是促成了航行者一號及二號的誕生。

 

航行者一號及二號越過行星及小行星帶的路徑

主小行星帶

主小行星帶是一條位於火星及木星軌道之間的環狀帶。當中小行星數目雖多,但彼此相距平均達16 萬公里,所以太空船通過此帶時,撞上小行星的機會極微。

小行星是小型的岩質天體,其直徑一般只有幾米至500多米。由於其質量太低,自身的重力不足以令組成物質聚成球狀,加上常受外力撞擊,形狀就會變得不規則。

其中一顆小行星「艾女星」

你知道嗎?這些小行星其實是太陽系形成後的「剩餘物」來的!

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是怎樣誕生的?

太陽系誕生前,該區域只瀰漫着各種氣體及塵狀物質, 從遠方看來就像一團雲, 因此稱為分子雲。

這是英仙座分子雲,離太陽系1000 光年,當中光亮的區域是新生的星群。

其後,分子雲可能受到附近的超新星爆炸影響,引發某些區域向內塌陷收縮,物質最密集的地區逐漸形成中心,周邊演化成碟狀原行星盤。

這是金牛座HL的原行星盤,其結構類似太陽系前身的原行星盤。

原始恆星的核心最終升溫至1000 萬度,氫開始穩定地經由核聚變釋出能量,並產生擴張力阻止物質收縮。原始恆星不再變大或縮小, 穩定下來,正式成為太陽。

 

太陽風與行星的形成

太空中沒有空氣,卻仍然會刮「風」!地球上的風是空氣的流動,太空中的風則是帶電粒子的流動,而太陽系中的帶電粒子是由太陽噴射出來,因此稱為太陽風。

內太陽系較熱,加上從太陽噴射出的太陽風把較輕的氫及氦吹向外圍,剩下的矽化物、金屬等笨重物質在此凝聚成岩質天體,如類地行星及小行星。

太陽風到了外太陽系便減弱,不會吹散氫和氦。這些元素因此可凝聚起來,形成木星及土星兩顆氣體巨星。

越往外太陽系外側,溫度越低,水、氮氣、甲烷等就會結冰,於是形成由冰組成的天體,如天王星、海王星兩顆冰巨星,還有冥王星等矮行星和彗星。

矮行星的質量足以維持自身為球狀,卻未能清除軌道附近大小相約的天體。而彗星則屬小型天體,其核心由塵埃或岩石構成,外面由水分或氣體凝固而成的冰包裹。

 

海王星外的宇宙

飛越海王星後,便進入了柯伊伯帶。柯伊伯帶跟主小行星帶一樣是環狀帶,但範圍卻大得多,其寬度足足有20au。相比起來,海王星跟太陽也只相距30au !

那1au到底有多遠? 天文單位(au)是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au即149,600,000 公里。柯伊伯帶內最大的天體是矮行星冥王星,此外還有數個矮行星、無數的彗星及小行星。

 

太陽系邊緣

飛出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要再飛遠一段距離,才真正到達太陽系的邊緣。雖然柯伊伯帶外圍的天體變得稀少,但仍充斥着太陽風。只要是有太陽風的區域皆屬於太陽系,亦稱為太陽圈。

距離太陽80 至100au 時,太陽風會急劇減速並積壓起來,形成屏障,撞開外來帶電粒子。此情況有如公路上的車流,若前方的車減速,後方的車便同樣要減速。由於車流不減,便積壓起來釀成塞車。

然而,太陽風愈往外圍就越衰弱,到了某個距離,便再不能撞開外來帶電粒子,反而被撞回去。那裏就是太陽系的邊界,稱為日球層頂。最後,穿過日球層頂,便離開了太陽系,邁向星際空間!

航行者一號及二號都在距離太陽約120au 處,穿過了日球層頂。但由於太陽圈的形狀尚未有定論,故不能確定120au 就是太陽與太陽系邊緣的距離。

未知的遙遠領域

1950 年, 荷蘭天文學家揚. 奧特(Jan Oort)預測在距離太陽20,000au 至150,000au 的地方,可能有一個包含大量彗星的雲團,這後來稱為奧特雲。

其後該理論繼續發展,有些科學家認為奧特雲內側最近可能離太陽2,000au,而外側最遠可能達200,000au,實際大小至今仍未有定論。

真空非「真」空

星際空間內藏星際物質,包括各種氣體、塵埃及宇宙射線。不過這些物質的粒子分佈不均,而且非常稀疏,在最密的分子雲區域,每立方厘米有約100萬個粒子。一般來說每立方厘米只有1 個粒子,相比起來,地球海平面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數目是其1,000 萬萬億倍, 即10,000,000,000,000,000,000個空氣粒子!

甚麼是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是來自太空以近乎光速(速度約每秒30 萬公里)飛行的高能帶電粒子。

部分宇宙射線來自超新星。

其餘來自太陽、銀河系內及外的天體或不明源頭。

驟眼看,宇宙射線好像跟太陽風一樣,都是帶電的粒子,但就速度而言,宇宙射線就快多了。太陽風的速度只有每秒數百至數千公里,遠低於宇宙射線的速度,所以能量也低很多。

 

科幻故事中的射線?

科幻故事中的射線多指伽瑪射線。伽瑪射線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電磁波,其能量比X 光更高。當大質量的恆星步向死亡時,會在短時間內射出能量極高的伽瑪射線,那就是伽瑪射線暴。

據估計噴射流在200 光年的範圍內可將任何物質蒸發掉。若它擊中數千光年外的行星,也會對其大氣及地表的化學成分做成影響。

目前在地球200 光年內並無任何可能產生伽瑪射線暴的源頭。然而,科學家留意到8,400 光年外的一個三合星系統WR104中,其中一顆星預計於數十萬年內演化為超新星,或有可能產生伽瑪射線暴。至於它會否危及地球則言之尚早。

由夏威夷凱克天文台望遠鏡拍攝到的WR104系統的主星。

其他未解答的宇宙謎團

外星有生命嗎?

到底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宇宙中的恆星數目極多,當中適合地球生命的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多不勝數。此外,宇宙中還可能存有人類未知曉的生命形式,因此暫時還不能下定論。

另外,科學家用不同方法來尋找外星生命存在的間接證據:

例如2020 年科學家利用望遠鏡在金星發現疑似磷化氫,而磷化氫是一種只有生物才會產生的化學物質,因而科學家間接推算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地面的無線電天線陣可「聆聽」可能來自外星人的無線電訊號,但至今仍未有發現。

 

用蟲洞展開時空之旅?

蟲洞理論上連接着時空的任意兩點,似乎是在宇宙中長距離旅行甚至是時空旅行的妙計。

蟲洞的兩端可以是不同地方、不同時間,甚至是兩個不同的宇宙。

然而,理論也指出蟲洞極不穩定,而且到目前人們仍未直接或間接觀測到蟲洞,故它是否實際存在仍是未知之數。

 

本文由《兒童的科學》提供。

 

作者簡介
潔文
潔文

熱心服務的模範生,既是班長,也是校園電視台主播。為人冷靜、開朗、率直,喜歡唱歌跳舞,以及一切與文化藝術有關的事。

關鍵字詞: 太陽 |太陽系 |行星 |恆星 |宇宙 |太空 |衛星 |天文學 |軌道 |地球 |太空船 |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