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報

一盅兩件裏的不平凡

精選系列: 尋找城市瑰寶 作者: 大比 最後更新: 11/10/2022

每逢週末,許多人都會一家大小上茶樓,除了享受一壺熱茶和巧手點心,還藉此與親朋好友聚首一堂。素享「美食之都」美譽的香港,即使多國菜餚開滿大街小巷,茶樓在大眾甚至遊客心目中的地位依舊,跟茶餐廳一樣,盛載着香港獨有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因此,茶樓的一桌一椅、蒸籠中的蝦餃燒賣,背後也大有文章。來跟小校友到茶樓泡壺普洱,細味一盅兩件裏的故事吧!

「茶樓」和「酒樓」有甚麼分別?

今天,「茶樓」、「酒樓」開滿大街小巷,兩者都是有供應熱茶和點心,一下子說不出有何分別。然而,對於老一輩而言,「茶樓」和「酒樓」定義逕渭分明:昔日,茶樓是早午市去喝茶的;酒樓是去飲喜酒的。

 

香港最早期的茶樓之一:杏花樓 by Wellcome Images 

 

「茶樓」前身是廣州的茶館和茶居,兩者都供應熱茶和點心,不設晚市。茶館位於市集之內,主要供幹粗活的苦力早上吃個早點;茶居通常位處樓上,顧客主要是文人雅士。「茶樓」從廣州傳到香港後,大多集中在港島。

最早的茶樓是位於皇后大道中的三元樓及位於威靈頓街的杏花樓。五、六十年代,不少內地人來港探親,身居斗室的香港為免失禮,都喜愛在茶樓招呼內地親友,造就多家茶樓在港九各區開業。

「茶樓」不設晚市;「酒樓」則設晚市供應佳餚美點,是昔日達官貴人洽商應酬的場所。由於當時電話尚未普及,要談生意、找工作,很多人都會到酒樓碰碰運氣,邊吃邊聊。

當年的宴會分為「頭圍」和「尾圍」,即分兩輪上菜,以便不同輩份及飲宴人士的空檔。通常「頭圍」是八時入席, 而尾圍則可以晚至十二時入席。時至今日,不少酒樓仍保留兩圍的運作模式。

 

傳統酒樓的牆上有龍有鳳,你知道龍鳳牆上四字的意思嗎?by Infomofo from (optional) 

 

 「飲茶」常見的手勢

所謂「一盅兩件」,就是一盅茶配上一籠或一碟兩件的點心。一般我們甫坐下,侍應就會問我們要喝甚麼茶。原來,在舊式茶樓,茶客點茶時是會用獨特的身體語言與侍應溝通的!

  1. 以手指指鼻 = 香片(緣由:香片清香撲鼻)
  2. 以手指指嘴 = 水仙 (緣由:水仙聽起來跟「口水」相似)
  3. 以手指指耳朵 = 普洱 (緣由:「洱」字有「耳」字旁)
  4. 以手指指眉毛 = 壽眉 (緣由:同樣有「眉」字)
  5. 以手指敲叩桌面 = 表達謝意

為甚麼大家互相倒茶時,會以手指敲叩桌面以表謝意呢?原來,古時皇帝微服出巡,為顯身份平等也會為隨行大臣倒茶。大臣不能當眾下跪,便「以指代膝」,敲敲桌面示禮。下次有人為你倒茶,特別是長輩,你也可以試試輕敲桌面,以這暗號與他們溝通!

中國茶 by Johsefermai Lim 

 

除了手指動作外,茶樓還有一種特別的「暗號」,就是揭開盅蓋,示意請侍應為茶盅添熱水。傳說清朝時,有家道中落的子弟為了敲詐茶樓一筆,會刻意將鬥雀放進茶盅內,好訛詐侍應燙死了鬥雀,要求賠償。為保障雙方利益,茶樓便規定茶客必須先打開茶盅,侍應才會為他們添加熱水。

打開茶盅,代表茶盅要添熱水 by Lung Boo Boo 2021

 

再來兩件精巧點心

最初的點心多數是以廉價食材製成的包點,主要用於果腹。隨着時代變遷,人們續漸追求精緻美觀且又美味可口的點心。晶瑩剔透的蝦餃、爽滑的腸粉、香脆可口的春卷等的經典鹹點、甜點便相繼出現。

鹹水角 by Chunmingmount 

 

點心製作技藝

點心師傅需要天未亮就起床準備,準確地預備餡料份量及調味,並以熟練的手勢包裹或搓揉粉團,還要憑經驗控制蒸煮的火候,過程就如平日我們製作手工藝品般一絲不苟。因此,點心製作技藝與126項同屬手工藝類別的技藝,一同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非物質文化遺產跟物質文化遺產不一樣,製作手藝是無形的,依賴昔日的人口耳相傳。

點心師傅各有所長,崗位多樣,包括「按板」、「煎炸」、「辨餡」、「熟籠」等。而製作點心亦會運用到各種工具,常用的有蒸籠、餡挑、酥棒和絹布等。

by Sophia 

絹布:在製作腸粉的銻盤中吸收米漿多餘的水份,讓米漿在布上蒸熟並凝固成滑溜的腸粉。

 

為甚麼蒸籠一定是竹製的?

你有留意到,不管茶樓還是酒樓,高級茶室還是大眾化的茶館,只要有點心就必定有竹蒸籠嗎?為甚麼蒸籠要用竹製呢?原因是竹製蒸籠可以吸收蒸氣所產生的「倒汗水」,其透氣的特性亦有利於疏導蒸氣,使熱力平均散於各層,產生保暖作的用。鋼製或塑膠製的蒸煮容器,則會使「倒汗水」滴到點心上,破壞點心賣相。所以時至今天,竹蒸籠也沒有隨時代變遷而被金屬或塑膠製的蒸具取代。

by D-Kuru 

可別小覷價值十幾元的竹蒸籠!假如造蒸籠的師傅經驗不逮,蒸籠就在吸收熱蒸氣時發脹破裂。因此,從「開料」、「屈曲竹片」、「落彈竹」,到「上主口」、「上織底」等步驟,都需要多年製作經驗和手藝,才能造出一個平凡的竹蒸籠。

製作蒸籠的師傅 by 張秀凰 

 

大量化工業生產,以致今天懂得用手製作蒸籠的人愈來愈少,更遑論是學習這種手藝的人了。因此,蒸籠製作技藝跟點心製作技藝一樣,一同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要讓這些傳統手藝傳承下去,除了將製作過程以片段紀錄下來,我們也可以主動去認識這些手藝並傳承,讓下一代也有機會品嚐到原汁原味的點心。

 

你有吃過這些懷舊點心嗎?

由於點心師傅行列很少人入行,而且現代社會的人連喝茶也講求效率,耗時耗力製作的懷舊點心,隨着有經驗的師傅退下來而漸漸消失。如果有天上茶樓遇到這些點心,不妨試試看!

 

腐皮芋頭鴨紮 by Blenpeams 

雞球大包 by Pokman817 

鵪鶉蛋燒賣 by Kumyuea mChoingmsz 

 

花碼──舊式茶樓內的神秘符號

你有在茶樓裏見過這些一橫一豎的神秘符號嗎?原來他們稱為「花碼」,是舊式茶樓、海味店、藥材舖等所用的記數及計算符號,跟我們常用的阿拉伯數字和中國數字無異,只是外貌不同。

以「花碼」所寫的點心及價錢 by Sophia 

 

「花碼」源於戰國時期,當時人們利用竹枝製成算籌作計算工具,以直橫交替方式表示位值,即直式表示個位、橫式表示十位、直式表示百位,如此類推。

以花碼表示的零至九 by Voidvector 

 

延伸閱讀:

「古代數字」

一盅兩件背後還有許多大大小小故事,下次跟家人上茶樓,你也不妨留意圓桌間或四周,說不定你會發掘到更多有趣的事情!

 

作者簡介
大比
大比

來自非洲,熱愛大自然,喜歡小動物。創意無限,想法天馬行空的藝術愛好者。喜歡鑽研烹飪和園藝,喜歡學習一切古靈精怪的東西。

關鍵字詞: 本地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茶樓 |酒樓 |點心 |飲茶 |手勢 |點心 |蒸籠 |蒸籠製作 |懷舊點心 |花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