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報

回到恐龍年代

作者: 羅渣 最後更新: 06/09/2022

我們認識的恐龍,到底何時在地球上出現?現在的科學家又怎樣得知恐龍曾經存在?原來「恐龍」、「侏羅紀」這些名稱與地質年代息息相關,讓我們一起尋根溯源,回到幾十億年前的地球探索一番吧!

 

地球的成長「日記」──地質年代

地球誕生以來的46 億年歷經不少重大事件,才把地球塑造成現時的模樣。地質年代就是以這些事件為基礎,將46 億年劃分成不同階段並加以命名。

地球的地質年代分成四個稱作「宙」的時期,每個宙細分成數個「代」,每代再細分成數個「紀」。若有需要,每個紀更會細分成數個「世」。

地表不斷形成新的岩石,並覆蓋舊岩石,層層疊加,於是每個岩層就屬於不同時期。當中愈深處的岩層,其時期就愈久遠。而每個岩層的深度、厚薄及岩石成分,都會依據其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時代順序必定相同。

 

地質學家如何偵查地球過去的模樣?

儘管沒有人親眼看過地球過去的模樣,地質學家卻能從觀察世界各地的化石及岩層的結構,例如是岩石成分及化石數量,推測各個年代的生物、地貌、氣候等資料。

以三疊紀為例,它是中生代的開始時期,當時地球剛經歷二疊紀(古生代)到三疊紀(中生代)間的滅絕事件,逾半陸上生物及超過九成的海洋生物都絕種消失。地質學家就是憑着岩層結構,推斷出地球的生物後來經數百萬年才回復過來。

 

三疊紀時,地球的盤古大陸仍結集在一起,當時氣候炎熱乾燥,內陸地區主要都是沙漠地帶。

 

此時期的岩石主要是只有沙漠地區才會形成的砂岩。

 

吼!恐龍出現了!

恐龍於三疊紀的中期開始出現,主要存活於三個年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時的恐龍體形不大,也不在食物鏈的最頂層。當時稱霸的是植龍和勞氏鱷,而黑丘龍及腔骨龍則分別為當時常見的草食恐龍及肉食恐龍。

植龍是一種跟現代鱷魚相似的動物,有多個品種,有些體長可達9 至12 米,是三疊紀時遍佈世界各地的肉食動物。

   

植龍的頭骨( 左)及其復原模樣(右)。

 

勞氏鱷重達250 公斤,體長4 米,是大型肉食動物,估計牠以其他爬蟲類甚至早期的恐龍為食物。

 

草食恐龍則一般以四腳行走,例如下圖的黑丘龍。牠跟三疊紀的其他恐龍相比體形較大,體長達8 米,重1.3 公噸。

 

腔骨龍的體形跟同時期的肉食恐龍一樣細小,體長約3 米。由於牠頭骨內有尖銳牙齒以及可雙足站立的腿骨,科學家推斷腔骨龍為肉食動物。

 

愈來愈強的恐龍

盤古大陸在侏羅紀及白堊紀時分裂開來,海洋延伸至原本的內陸,令炎熱乾燥的氣候轉變成較溫和的海洋氣候,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面積亦隨之增加,甚至極地一帶也長出森林。由於有更多植物可供食用,恐龍數量持續增加。

這時期不少恐龍的骨骼是中空的,因此非常輕巧。於是,恐龍繁衍出的後代體形能更龐大,但又不至於重得跑不動。

三角龍、異特龍及暴龍都是體形龐大的恐龍。

     

 

這種晚白堊紀晚期出現的巨型草食恐龍,頸部及身軀共長26米,比2兩輛巴士的總長度還要長。

 

從糞化石了解古生物

古生物的大便跟遺骸一樣也可變成化石,只是糞化石比較稀有。科學家分析糞化石的大小、形狀、質感、內藏物等,就可知道糞便的「物主」吃甚麼、消化食物的程度、腸道狀況等,因此糞化石的研究價值極高。

上圖的糞化石被戲稱為「寶貝」(Precious),相信是中新代時(約2000萬至500 萬年前)由鱷魚留下的糞化石,重1.92kg,如拉直則長25.4cm。

 

為甚麼糞化石這麼稀有?

糞便既易散開,又容易吸引昆蟲來吃,一般很難保存下來。只有在糞便被排出後馬上被泥土覆蓋,再經數百萬年時間,礦物質才逐漸取代那些組成糞便的有機物而成為糞化石。

有沒有恐龍的糞化石?

科學家估計大型恐龍的糞化石極為稀有,因為牠們排出的大便太大,掉到地上時已支離破碎,很少能保存下來。

此糞化石長63.5cm,闊15.25cm,含豐富磷質及鈣質,而且有大量被碾碎的骨質,科學家估計可能源自暴龍等巨大肉食恐龍。該糞化石也是目前是健力士世界紀錄中最大型的糞化石,由喬治.弗蘭森(George Frandsen)發現, 他還發掘及收藏了大量糞化石,並開設了網上博物館Poozeum展出呢!

 

本文由《兒童的科學》提供

作者簡介
羅渣
羅渣

整日到處跑的學生王子,頭腦敏捷,充滿想像力,沒有甚麼學科能難到他。熱愛冒險,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探究的心。好動得很,喜歡到處遊歷和結交新朋友。

關鍵字詞: 古生物 |恐龍 |化石 |地球 |地質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暴龍 |三角龍 |無畏巨龍 |異特龍 |腔骨龍 |黑丘龍 |勞氏鱷 |植龍 |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