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報

留住光影之旅

精選系列: 小點子。大改變 作者: 潔文 最後更新: 03/05/2022

舉起手機對焦,點擊屏幕底部的圓點——我們即使沒有相機,也能輕易拍照。你們可有想像過發明相機前的世界是怎樣的?那可是一個既沒有相片,又沒有電影的時代呢!

攝影:光與畫的結合

攝影一詞(Photography)由「photo」和「graphy」兩個字根組成,在古希臘文中分別解作「光」和「畫」,意即「以光作畫」。早在公元前,墨子、亞里士多德等學者已發現「針孔成像」的原理:試想像一間黑暗的房子,我們在牆上鑽出一個小孔,陽光穿過小孔後,就能在房子內的牆投射出顛倒的室外景物。

From James Ayscough 

 

公元11世紀的阿拉伯學者海什木以這種原理為基礎,設計出「暗箱」,成為相機的前身。早期的暗箱是一間房子,畫家坐在房內,在成像的位置鋪上紙張或畫布,就能準確描畫房外的景物。其後,不少藝術家都用這種方法描繪一幅幅寫實的畫作。

By El mundo físico 

 

可惜,暗箱只能暫時留下影像,於是人們苦思冥想,希望得到可以長久保存的影像。

感光物料促使照片誕生

公元18世紀初,德國學者舒爾茲發現硝酸銀是一種感光物料,曝光後會變黑,但影像最終還是會消失。1826年,法國藝術家涅普斯使用日光蝕刻法,將感光的猶太瀝青塗抹在金屬板,放在暗箱中,足足經過八小時的曝光才能成像,拍下世上首張照片,《在萊斯格拉的窗外景色》。

By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後來,達爾蓋改用碘溶液浸泡銀版,產生感光速度更快的化合物碘化銀,既縮短曝光時間,又形成更清晰的影像。到了19世紀中葉,照片的曝光時間終於縮減至約3分鐘,但這也不是一段短時間。故此,人們在拍照時一臉嚴肅,還要用支架固定頭部,在鏡頭前定格三分鐘,誰笑得出來呢!

By A.H. Wheeler 

 

馬跑時會四腳離地嗎?

在攝影技術誕生之後,人們開始聽到電影的腳步聲了。

電影運用了「視覺暫留」的原理,這是指我們觀看事物時,影像從視網膜經神經系統傳送至大腦,會在大腦留下印象,即使移走物件,影像仍會在視神經短暫停留。人們看電影時,大約於一秒內觀看24格靜止的畫面,無法察覺畫面之間極短暫的間隙,令畫面看來富有動感。

1878年,美國商人史丹福與朋友打賭,認為馬在奔跑時會四腳離地。為此,他聘任攝影師邁布里奇解答問題。邁布里奇設置十多部相機,連續拍下多張馬跑步的相片。這個實驗不止證明史丹福的想法正確,還啟發邁布里奇發明「動物實驗鏡」(Zoopraxiscope),播放連續的運動圖像,成為電影放映機的雛形。

By Eadweard Muybridge 

 

法國的盧米埃兄弟研發輕巧的電影放映機 (Cinématographe),能將影像投射到銀幕上。1895年,他們在巴黎的咖啡廳放映一段長約50秒的影片《火車進站》,被視為世上第一部電影。據說當時觀眾看見火車彷彿向他們駛過來,嚇得尖叫逃跑。此後,觀影變成時髦的活動,電影門票極其暢銷。

電影《火車進站》截圖

 

蒙太奇:讓影像說故事

早期的電影以記錄為主,畫面黑白,通常拍攝日常生活片段,看多了不是很無聊嗎?所以,人們後來創造不同手法重新排列畫面,為電影賦予豐富的信息。

蒙太奇是一種電影剪輯手法,通過串連、拼貼不同畫面,敘述電影情節或暗示角色的想法。驚慄大師希治閣曾以生動的方式,解釋一種名為「庫里肖夫效應」的蒙太奇理論:一個男人看着女人在公園裏與小孩玩耍,然後畫面切換到面露微笑的男人,觀眾認為男人善良且愛護婦孺;假設抽出女人與小孩的畫面,換成一名穿比堅尼泳衣的女子躺在地上,再將畫面切換到露出同樣微笑的男人,觀眾卻認為男人很輕浮。

資料來源:Hitchcock Demonstrates Montage

 

看完攝影與電影的歷史後,大家日後看電影時,也不妨細心留意導演怎樣編排畫面,一定可以更了解背後的深意:又或者善用手機的拍攝功能,以蒙太奇手法設計及剪輯影像,你也能拍出屬於自己的短篇電影!

 

作者簡介
潔文
潔文

熱心服務的模範生,既是班長,也是校園電視台主播。為人冷靜、開朗、率直,喜歡唱歌跳舞,以及一切與文化藝術有關的事。

關鍵字詞: 創意 |發明 |生活 |創新 |電影 |攝影 |照片 |藝術 |視覺 |法國 |盧米埃兄弟 |蒙太奇 |希治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