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報

讓距離消失的小盒子

精選系列: 齊來做溝通達人 作者: 肥輝 最後更新: 03/02/2021

每當提到電話,你的印象是甚麼?人人手中均有一部的電話,能夠紀錄生活瑣事、玩遊戲、拍照或拍片,甚至隨時隨地支付,是一部集眾多功能於一身的設備。然而,以前的「電話」只是一個讓人與人的溝通的通訊機器。讓我們回到過去,看看電話的演變吧。

電話的初心——「遠距離說話機」

人們對誰是電話的發明者時有爭議,但美國眾議院於2002年將電話發明者定性為來自意大利的安東尼奧‧穆齊(Antonio Meucci)。

Meucci發現聲音能夠跟着電流傳遞的原理,並開始進行「電話」的發明。說話聲音為空氣裏的複合振動,可傳輸到固體上,Meucci發明能夠透過電脈衝於導電金屬上載遞,實現兩個身處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對話的「遠距離說話機」。

1896 telephone 

 

電話在香港的發展

電話的出現容許相隔千里的人能夠溝通和對話,電話的發明更是見證着社會的變遷及影響人與人溝通的方法。回到香港,早在1877,電話服務已被引進香港。隨後電話公司在香港鋪設光纖主幹網,令香港這個人口密集的城市擁有完善的通訊網絡。

「陣間『撥個輪』比我再傾!」

早期的電話為固網電話,必須經由電話線在定點的電話進行通話。設計與現時的按鍵電話有所不同,是用旋轉式的「撥號轉盤」。每打一個數字,必須把轉盤轉到數字之上,轉盤內的彈簧再回彈到起點,再轉到下一個數字。這個打電話的動作亦反映在平日對話之中,故「打電話」亦有「撥個輪」這說法。想像以前6位數字的號碼,逐一撥號,其實「撥個輪」也不簡單!

「嗰度咪有個電話亭囉!」

CTM Telephone Booth by Chongkian  

在尚未有手提電話「跟身」的日子,要打電話找朋友並非隨時一個按鍵可解決的事。出門在外要打電話,便需依靠電話亭內投幣$1打電話的服務。曾經,電話亭是7、80年代不可或缺的服務,但現時智能電話的普及令電話亭的使用率大大下降。政府亦研究逐漸將電話亭退役,並建議在各區剔除近500個電話亭。電話亭作為標誌的日子已不復再。

「大哥大」貴過iPhone?

香港在80年代才有手提電話的出現。然而,當時的手提電話十分昂貴,亦不普及。圖中為初代的手提電話 —「大哥大」,當時能擁有一部如磚頭般的手提電話,可謂身分象徵呢!在1985年,一部「大哥大」價值為兩萬元以上,是市民難以負擔的奢侈品。

Mobile phone evolution 

手提電話(手機)的演變直至iPhone的出現,改變了全世界對於電話的想像。時至今日,當我們說起電話時,已不止談及一個通訊設備了。然而,電話普及了,卻有愈來愈多人拒絕通話?

當「打電話」已被取代 – 「不如message我啦!」

 在外國一項問卷調查中發現,千禧世代的人並不偏好在電話上通話。其中一條問題更發現,有多於八成的受訪者表示打電話前需要好好作心理建設,才能鼓起勇氣與對方通話。心理學家亦有針對「電話恐懼」(telephone phobia) 作出研究。在電話的對話中,很多時要求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反應,而不同於訊息溝通時可以經過沉澱和消化後作出回應,令人的焦慮感較低。「電話粥」已被「鍵盤」取代成為現代最受歡迎的溝通方式。

「🤫🤫🤫🤫」

在2015年,牛津字典的年度代表字首次選出了非文字的表情符號,代表大家的溝通不再侷限於文字,運用表情符號已成日常。在打一些看似沒有語調的文字之中,運用表情符號更變得相當重要。

以上哪個道歉你認為最有誠意呢?

 

一個符號的轉換,是否已令整個語調和感覺截然不同呢?文字溝通畢竟與面對面的溝通不同,沒有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例如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或說話語調等,來演繹說話的意旨。在手機上,表情符號便有這個輔助說明的作用。所以在和別人通訊時,應小心運用以表達恰當的意思,以免別人誤會。最後,除了用表情符號加強語氣之外,想必大家定有「進化」到單以符號和朋友溝通,你能猜到我在跟朋友說些甚麼嗎?

 

 

作者簡介
肥輝
肥輝

性格樂天,富正義感,是大家的開心果。喜歡數學科,也愛玩電腦和打遊戲機,但最喜歡還是吃東西,可以整天吃個不停。

關鍵字詞: 電話 |通訊 |溝通 |訊息 |大哥大 |短訊 |表情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