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報

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

精選系列: 小校友地形探險記 作者: 羅渣 最後更新: 16/01/2018

踏入一月,當你正忙着為新一年訂立目標時,不知你又有沒有回顧過去一年經歷的改變呢?原來千變萬化的不只是我們,我們身處的地球也同樣每一刻在改變,你又能否想像現在繁榮的香港在很久很久以前原來是位於海底之下?原來現時我們所看見的自然景觀,都是經過數億年的變化才形成的。

地球構造

地球約在45億年前太陽系誕生的初期形成,現時表面約有7成被水覆蓋。地球呈不規則球形,構造可分成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地核的密度最高,是地球的中心;地幔則包圍着地核,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而地殼就是覆蓋地球表面的岩石,由不同的板塊組成。

地球內部構造 by Mikepanhu

 

板塊運動:山與谷的形成

香港境內山多平地少,這樣的地形與地殼板塊運動息息相關。全球共分為七大板塊,分別為太平洋板塊、南美洲板塊、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及歐亞板塊。這些板塊的位置並非固定的,而是會因着地球內部的熱力流動而有變化。板塊之間的運動有三種,不同的板塊移動方式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地貌。

第一類為兩塊板塊移近對方、互相碰撞,發生的地方稱為聚合性板塊邊緣。這種運動會產生巨大擠壓力,推高原來的沈積物,從而造成大規模褶皺,形成摺皺山脈。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s)便是由印度—澳洲板塊及歐亞板塊碰撞形成。

聚合性板塊邊緣 by Domdomegg

珠穆朗瑪峰 by Che

 

第二類發生在張裂型板塊邊緣,當中的兩塊板塊向兩側擴張延伸。當兩塊板塊向兩旁拉張,岩漿便會由地幔不斷向上流出,在地球表面冷卻,形成海底火山以及火山島,著名例子為位於東太平洋海嶺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而當板塊的拉張引力增加,亦會造成斷層形成裂谷,例如位於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

張裂型板塊邊緣 by Domdomegg

復活節島 by NASA

東非大裂谷 by NASA

 

第三類板塊運動為兩個板塊互相摩擦,發生的地方稱為錯動型板塊邊緣。板塊多以水平方向移動,經常會構成斷層,例如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交界處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

錯動型板塊邊緣 by Domdomegg

 

生態環境

地球表面除了受板塊移動影響,亦會受到風化、侵蝕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外貌,而不同的地貌亦會有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這是因為特定的動植物會趨向生長在特定的氣候環境下,例如樹木能生長在山上中海拔的地區,但隨着高度上升,山地的氣溫就會下降、氣候變得乾燥,導致樹木無法生長,只剩下草地和苔原。

阿爾卑斯山上的沼澤濕地 by Jack3

 

身處在香港,看到山和海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原來這些自然景觀的背後,都有數億年的歷史和不同的生態知識等着你去發掘,就趁着周末與父母走到郊外,一起認識地球吧!

 

作者簡介
羅渣
羅渣

整日到處跑的學生王子,頭腦敏捷,充滿想像力,沒有甚麼學科能難到他。熱愛冒險,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探究的心。好動得很,喜歡到處遊歷和結交新朋友。

關鍵字詞: | |地球 |板塊 |地理 |自然 |世界 |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