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樂天,富正義感,是大家的開心果。喜歡數學科,也愛玩電腦和打遊戲機,但最喜歡還是吃東西,可以整天吃個不停。
浮游生物:海洋的漂流者
隨着夏天一步步走近,日間天氣逐漸變得炎熱。去海灘游泳是夏日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你喜歡嬉水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隨手裝起一杯海水,裡面究竟有些甚麼呢?
© WWF-Hong Kong
數以萬計的……
單單一杯海水,即使肉眼看來淸澈無比,其實當中可能藏着數以萬計的生物。
這些在希臘文或英文裡稱為plankton的東西,中文名翻譯為「浮游生物」或「漂流者」,其實是在海洋或淡水生態系統中微型及欠缺有效游動能力的漂流生物,例如藻類、水母、蟹和蝦的幼苗等。
有科學家會把浮游生物再細分成「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以分辨當中有能力進行光合作用的,如藻類;以及沒有能力進行光合作用的,如魚的幼苗。
在顯微鏡下放大了40倍的浮游生物 © WWF-Hong Kong
微小的生命有大用
浮游生物有用嗎?
雖然浮游生物體積通常較細,但他們數量甚多,而且對整個地球十分重要。
浮游植物透過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的氧氣,佔超過地球的一半,這些氧氣正正在支撐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所需。
另外,浮游生物可說是支撑着整個海洋的食物網。不少海洋生物如魚、蟹、蝦、蜆、珊瑚等都以浮游生物為食糧。即使世上體型最巨大的魚類──「鯨鯊」,也是依靠捕食浮游生物為生。
印度太平洋的鯨鯊,體型巨大 © Jürgen Freund / WWF
如果浮游生物消失了,我們也可能再無海鮮可吃 © WWF-Hong Kong
你知道嗎?
浮游生物可以有多大?
雖然浮游生物普遍體積很細,但也有一些品種的水母可以生長到2至3米長,比一個成年人還要高。
在香港水域生活的水母 © WWF-Hong Kong
浮游生物有毒嗎?
盡大部份的浮游生物是無毒的。不過,一些人為的污染如污水排放等,或會刺激浮游生物的生長,導致「紅潮」的出現。如果紅潮在晚上持續,有機會導致水中缺氧,從而令附近海洋生物死亡。
圖中紅色部分就是在香港發生的「紅潮」 © WWF-Hong Kong
本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