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非洲,熱愛大自然,喜歡小動物。創意無限,想法天馬行空的藝術愛好者。喜歡鑽研烹飪和園藝,喜歡學習一切古靈精怪的東西。
是蟹非蟹?活化石馬蹄蟹
世上不同種類的動物朋友這麼多,當中有些名字特別,甚至跟他們實際的品種並不一致。馬蹄蟹名字中有個蟹字,但牠們並不是蟹,看起來也不像蟹啊。一起去看看牠們吧。
在差不多五億年前,馬蹄蟹已在地球上生活。幾億年來牠們的生活方式與形態都沒有大差別,所以馬蹄蟹又有「活化石」之稱。
馬蹄蟹正式名稱是「鱟」(粵音「后」),其實是蜘蛛和蠍子的近親。牠們又有「夫妻魚」的花名,傳說鱟一旦結成夫妻後,雄鱟會緊緊跟隨雌鱟,如影隨形,直到老死都連在一起,好不浪漫!
Horseshoe Crab Pair by Mary Hollinger
泥灘上的寶寶
全球只有四個馬蹄蟹品種,其中三個曾在香港水域出沒。我們現在仍可以在新界東北、后海灣和大嶼山沿岸的泥灘上發現馬蹄蟹寶寶的蹤影。
馬蹄蟹成長時會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馬蹄蟹寶寶會在海邊泥灘出沒,成年的馬蹄蟹則會遷往深水處。每年繁殖季節到來,雌鱟會揹著雄鱟成雙成對爬上泥灘產卵。
跟其他節肢動物一樣,馬蹄蟹需要透過脫殼來生長,每一次脫殼後體型會變得更大。牠們要經過大約17次脫殼才成年。科學家還未確實知道馬蹄蟹的壽命,一般估計牠們可以有18至20歲。
成年馬蹄蟹喜歡吃海中不同種類的生物,例如蜆、蠕蟲及螺。至於幼年馬蹄蟹,則會在廣闊的泥灘或紅樹林邊找昆蟲幼體、蠕蟲、小蟹及海草為食物。
© Billy Kwan
藍色血液的宿主
馬蹄蟹移動緩慢,能成為蠔或藤壺等附生生物的「宿主」,而且馬蹄蟹媽媽每次產下數百粒卵,部份卵會被鳥類吃掉,對長途遷徙的候鳥來說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所以在生態系統上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除此以外,馬蹄蟹對人類的醫學亦有很大貢獻。牠們獨有的藍色血液可以提取出鱟試劑,能快速檢測人體內部組織及醫療用品有否受細菌感染。其實醫學界現已研究出鱟試劑的替代品,只是因着各種原因仍未被廣泛使用。
馬蹄蟹經歷接近五億年,逃過幾次生物大滅絕,卻有可能逃不過人類這一關。由於沿岸發展及海洋污染,馬蹄蟹寶寶賴以為生的泥灘面積日漸減少,牠們已漸漸絕跡於本港水域。跟許多其他海洋生物一樣,人類日常製造的海洋垃圾,亦是殺死馬蹄蟹的元兇之一。
© Billy Kwan
活化石都食?
另一導致馬蹄蟹數量下跌的原因,可能是人類食用馬蹄蟹的習慣。香港城市大學曾訪問過不少本地餐廳,包括位於西貢、南丫島、長洲和銅鑼灣等地區,它們每年平均烹煮約200隻馬蹄蟹。香港以外,中國和部分東南亞國家都有將馬蹄蟹作為菜式。
在西貢的海鮮酒家時常會擺放着幾隻馬蹄蟹在地上吸引遊人駐足欣賞玩弄,但是牠們的身體會因長時間脫水而變得虛弱,甚至死亡。故此,我們不應參與或鼓勵殘忍對待馬蹄蟹的行為。為了令這種古老生物繼續有機會在地球上生存,我們應該拒絕購買或食用馬蹄蟹。相信你們都做得到的,是嗎?
本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