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家旁搬來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新鄰居。他是個年約二十多歲的大哥哥,他總是戴着墨鏡,身穿時尚的衣服,還不分晴雨拿着一把長柄雨傘。起初,我對大哥哥充滿好奇,好幾次走上前和他打招呼,可他總是對我不瞅不睬,因此,我一直認為他驕傲自大,不可一世。
有一天,大哥哥因為沒帶回家的鑰匙,只好在家門前徘徊。於是,我便勉為其難地請他到自己家休息。
我們進門後,我不發一言地走到沙發坐下,但大哥哥卻一直緩慢地往前走。突然,「啪」的一聲,大哥哥的兩傘碰到我家的坐地風扇。我滿臉狐疑地轉頭望過去,只見他一臉尷尬地說:「不好意思,我因半年前的一宗交通意外,導致視網膜嚴重受損,雙目失明,現在還需要時間適應,謝謝你讓我暫時留在你家。」我聽後頓時面紅耳赤,感到十分慚愧,他是我的鄰居,而我竟然到今天才發現他的「與眾不同」是源自於他的特殊需要。此刻我慶幸自己有踏出一小步,在他最無助時伸出援手。
這件事讓我反思身處在「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年代,我們常常因為不了解這些「與眾不同」的人而產生誤會,使鄰里關係變得「這麼近,那麼遠」,也因此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要是我們能放下先入為主的想法,也許他們就能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