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聽音樂

淺論學生身上的標籤
淺論學生身上的標籤 葉達昊
現今社會, 學生常被人貼上標籤,評價其個人性格、能力或行為。
標籤可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若干影響,一方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卻能夠提供適切的援助。
在學校而言,常見的標籤有「模範生」、「學習困難者」兩種。首先,正面的標籤可以激勵學生,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誠,反之則不利學生的心理健康,失去前進的動力。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在學時不曾被老師看好,認為他不夠聰明。由於他性格內向 ,又對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感興趣,他經常被老師視為「不合群」的學生。他不喜歡死記硬背,使得他在老師的眼中顯得不優秀;有些老師認為他有「學習障礙」,特別是在語文上,他的成績不甚理想,令老師多次懷疑他的能力,這令他一度失去對學習的熱誠。幸好,他遇到一位欣賞他的數學老師—米哈爾·戈爾德,他發現了愛因斯坦的潛力,並鼓勵他在數理領域努力學習,這使他脫離負面標籤的束縛,克服負面的評價,在學術上更添自信,開展對物理學的探索,成為物理學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由此可見,負面標籤是學生發展的絆腳石。相反,支持與鼓勵能夠幫助學生發揮潛力,實現自我價值,有助學生的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為學生貼上標籤,對於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標籤的使用有助老師及早識別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更早發現問題, 使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例如為其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提供度身定制的學習策略,防止潛在的問題惡化,減少將來可能出現的社會、情感或行為問題,幫助學生順利適應校園生活,促進未來的的整體發展。
其次,特殊教育需求的界定促使特殊學校的設立,引起政府對相關學生的關注,為他們建立一個包容互愛的學習環境,有助他們健康地成長。例如,為了提供全面的支援,特殊學校採用小班教學,一般只為一位老師面對六至八名學生,使老師可以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此外,更能為有情感或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和言語治療等,令他們好好融入社會;同時,許多政府提供經濟援助及包容性教育政策,鼓勵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使他們能在共融的氛圍下與正常學生學習,促進社交互動,令特殊學生更容易融入社會。
雖然,老師或會因學生的特質和能力相異,產生不同的期望,從而貼上不同的標籤。事實上,老師可以表揚努力積極的學生,激勵他們保持學習的動機,奮發向上;相反,他們不應該對表現遜色的學生作負面的批評,因為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那是對本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可憐學生的一記重擊,從此失去自信。
不過,從宏觀角度看,確立特殊學習需求學生的標籤意義重大,無可否認,這對促進相關學生的成長和融入社會起積極作用。
總括而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同樣的東西,使用方法不同,結果自然會有分別,所以我們應該了解標籤的本質,才能將其效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物盡其用,事在人為。
(115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