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

系列: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作者: 身與名俱滅(nickname-hyl-327312) 最後更新: 19/04/2025
“百家爭鳴”,如此恢宏大氣,顯然是褒義詞。讓這麼一個褒義詞流傳了兩期那多年,正正說明了古代文人對那盛況的嚮往。然而,為什麼這些多元思想的推崇者,反而成了獨尊儒術的擁護者?

從源頭上看起,文人為什麼會推崇多遠思想?我認為,文人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是文人。他們首先是文人,其次才是儒家學說的推崇者。自古文人都是喜愛文化上的繁榮的。秦施暴政,妄圖堵住悠悠眾口,結果二世而亡;十年亂世對文化的監查無孔不入,至今仍為人所詬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是文人所信奉的,這側面說明他們並不認為人人的想法都要一致,相反,他們可以包容不同的思想文化。況且,辯論是文人的一大樂事,對於反駁他人的觀點,人天生就有一種興奮感。因此百家爭鳴對文人的吸引力,在於意見不同的人辯古論今。

但為何喜自由的文人會助力獨尊儒術的局面誕生?首先,儒學在中國紮根已久,可謂是根深蒂固。文人自小耳濡目染,將儒家的一切視為理所應當,也是自然的。他們接著又成為新一代的儒家傳人,亦將儒學傳給更多的後人,久而久之,四海五洲之內無不是認同儒學的人。因此文人希望宣講的都是儒家學說,恰恰合了當權者的心意,又何須鎮壓呢?文人恍若置身于文化自由的時代,除了皇權不可議論,他們所愛的儒學是大可以發揚光大的。另外,文人也知道儒學可以穩固皇權,而百家爭鳴往往是亂世所獨有的。所以,他們寧願不要那麼多思想不一的人,來換一個安穩的天下。

總而言之,古代文人並不認為“百家爭鳴”有其再現的必要,因為比起思想多元,人們更需要長治久安。然而,他們沒有看到,封建王朝即使獨尊儒術也無法長治久安。他們只知道歷史是一個輪回,一朝一代的命運總是相似的,卻不知道這“相似”的背後正是僵化的思想和制度,儒家學說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思想固化,又自給自足的大國,若沒有新的血液輸入、百家爭鳴的再現,那麼中國人永遠也無法走上這一條新的道路,去試一試、闖一闖。所以當發現自己推崇的東西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有所矛盾時,不只是文人,即便是所有的百姓,以至於當權者,也都該有所警覺了。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