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校所在的那條街道

作者: spv-486751 最後更新: 17/10/2024
我學校所在的那條街道,名叫「禮頓道」。它位處銅鑼灣鬧市,是鑼灣區的主要道路。禮頓道由三段直路組成,形狀像一把曲尺。它的東端與高士威道、怡和街以及伊榮街接合,西端則匯入摩理臣山道及堅拿道,全長850米。因曾經由英籍人士禮頓先生持有,故得此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我們的學校——「聖保祿學校」,座落在禮頓道的東端,也即禮頓道的起始路段,是一所天主教女子學校。校舍原為歐陸式建築,建築物包括修院和教堂。後來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林嘉廉設計,重建成今日的近現代式建築。

聖保祿學校的正門口,是知名的打卡點「奧運橋」。這座行人天橋色彩繽紛,因為它的每一級階梯,均依次漆上黑、綠、紅、黃、藍的顏色,非常引人注目。每一級階梯的側面,都刷上曾經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的中英文名字,以及這些城市舉辦奧運會的年份,例如1896年舉辦的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

禮頓道往西,沿途有許多商業大廈、住宅及食肆,較著名的地點有利舞台廣場、禮頓中心、保良局、紀利華木球會等。其中,利舞台廣場是集購物、飲食於一體的商業大廈,它的前身是利舞台戲院,是粵劇、歌劇、演唱會及放映電影的娛樂表演場地;而保良局則是全港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之一,主要提供安老、綜合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服務。

禮頓道的路面並不寬敞,卻是雙線行車的幹道,有三至四條行車線貫穿東西。平日的禮頓道車水馬龍,遊人如鯽,繁忙時間更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每當快活谷馬場或香港大球場舉行賽事時,禮頓道便會出現交通擠塞,需要實行特別的交通管制。

雖然禮頓道全長不足一公里,但它承載的歷史卻源遠流長。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風雨飄搖的香港更見證了我們學校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