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作者:胡燕青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
《過程》閲讀隨筆
《過程》的作者——胡燕青是一位香港女作家及詩人,同時亦是一名基督徒。她出版過十本個人詩集,十二本散文集,兩本短小說,數本閱讀隨筆,二十多本少年兒童文學作品。胡燕青憑散文集《蝦子香》贏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雙年獎,她創作從不依靠靈感,而是來自對生活的反思和體會。她自言生活簡單,自己作爲別人的女兒、母親、妻子和老師,以不同身分發掘寫作素材,並經常抱着「沒有東西不值得寫」的信念去創作。因此,她的創作呈現溫婉風格及對信仰的執着。
《過程》這書是以十一個短篇小說拼湊而成,都是以年輕人為主角或叙述者。其中大部分是大學生或剛剛出來工作的男男女女。雖然我還是中學生,但故事貼近生活,人物的情感經歷真摰,我也不覺得陌生,還能產先共鳴。
《一公分》中的韓蕊傲慢而好勝,凡事暗中與人較量,又經不起「輸」的現實,時常誤會別人,導致險些失去友誼、男朋友。其實朋友間相處有時會不成熟,容易產生嫉妒、互相比較,就會令自己陷入一團糟的迷惘和沮喪。我相信要學習有容乃大的廣闊胸襟,才會輸得起。加上不要總是假想別人的看法,以受害者自居,必須要要珍惜友誼。
《劏房女孩》中的方意敏,在家道中落之後仍沒有懂事起來,反而任性自私,直到感受到哥哥的慷慨成存和關愛,才深為感動。故事中哥哥表現出兄長的承擔和對妹妹的愛,真是傳統兄妹互相關懷的表現。以自身的反思,我一直是家中被受照顧的一員,真是很難想像在家逢變故時,我會如何自處,或許我只會自怨自艾,並不懂體諒。但在現實世界,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所以人要明白幸福不是必然的。遭到困境時,一定要放下驕莽、謙虛去面對,這才能磨練成長。我喜歡書中故事不只只會說好青年人,而是將青年人成長中的困惑、狹隘、敏感和虛榮的想法,大膽呈現出來,並以提供解決處理的方法,就是沉着謙虛並以愛去面對。
另外,《八個地鐵站》講到主角銘津進大學後,搬到外面獨立生活的經歷。他發現房東的管束更甚於父母,因此後悔自己背棄了家庭,沒有好好珍惜父母的寬容和呵護。
《筆順》中説一位男生寫字很醜,後來得到一位忘年的叔叔點化,學習拿毛筆,把字寫好了。寫得一手好字,對我家來說是對孩子的一個合理期望。因為家中母親喜歡書法,我自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她常說見字如見其人,如果那人字體端莊,給人的印象也得體可靠多了。雖然今時今日,中文輸入法五花八門,寫得一手好字似乎不受重視,但我仍喜歡閱讀自己字體端莊的筆記,令人賞心悅目。
《影碟》和《過程》都是寫母親的遭遇和不幸對家庭的影響。《影碟》中信欣的母親原來是別人家庭的第三者,父親和母親的關係一開始已經不是名正言順。信欣視為幸福的家庭,因父母分手而破碎了。這只可說本來幸福的家庭不是必然的,是要靠家人努力維繫,方能幸福美滿。
《過程》中母親患上癌症,將要走上人生的末路,兄弟姐妹間為了如何照顧母親終老而起衝突。我雖然未到侍奉父母的階段,但對父母盡孝應是懂事後就應該做的。在《過程》中母親努力建構一個熱鬧而充滿生機的家,待子女長大後,就要釋懷放手,再孤獨老去。母親一生的寫照,總是令人感覺有些淒涼。所以為人子女應儘量孝順父母,報答他們為子女營營役役的一生。
我覺得每個故事又觸及一些人生經歷和不同的世情。閱讀後千萬不要驚嘆世途多厄,家庭有多麼不完美,人生有多高低起伏、不盡如人意。這就係現實世界。我們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挑戰自己的不足,長大之後成為快樂的成年人。相信大家看過這本書後,也會與我一樣覺得意味深長,有一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