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略號
省略號
我們看過的標點符號很多,在我們眼中可能是考試的微不足道,襯托我們文字的工具;可能是在作文時為了分割句子,麻木所用的符號,於我而言,卑微、不起眼的它卻別有一番韻味,好像點出了不同的人生道理。
三點、三點。每一筆落下,點在白茫茫的紙張上,每一筆的力度都不一樣,為它賦予生命。在我眼裡,我看到了「無奈」。我們萬般無奈的時候會有很多話想說出來,但說出來又好像無用,改變不了發生的事情,該發生的事情還是要發生。《大學》中又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信大家一定會聽說過這一句出名的儒家思想中心句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古以來有志遠的官人都會為國家,君王盡心盡力服務,進言勸諫,可是伴君如伴虎,很多文人即使有多偉大的抱負,都會因被人陷害,妒忌等無奈放棄。蘇東波,一個有遠大抱負,有想法的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官杭州,在赴任途中,更寫下《遊金山寺》,我們可以從最後幾句說「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見到他無奈之情,是去是留,他也不能自己決斷,無奈隨著時間波濤隨俗而去,他不能加上一個句號為自己仕途落下一個終結,也不能加上一個逗號,決定自己仕途是否繼續或去向,只能用一個省略號為自己的前途無奈而加上悲涼。
白居易,被稱為十七人中最少年,在二十八歲一舉考中進士,被召為翰林學士,第二年又拜左拾遺,以「兼濟天下」為己任,忠實地履行諫官的職責:「有闕必規,有違必諫。」常常諷刺權貴,濫用權利,私吞公款等,使下許多諷刺的詩句,招人厭惡、妒忌。直言不諱的性格令到白居易得罪不少人,甚至皇帝。在元和十年,被貶官到江西,在九江郡做司馬,從這些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無奈。他也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為國家積極勸諫的官人,可惜還是要被別人操控,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仕途去向。琵琶行,這首詩家傳戶曉,講述白居易有一次送走朋友後,聽到琵琶的聲音,因此特意去尋找聲音的源頭。找到一個女子,他受過正統的教導,正統的訓練,練習多時,更是曾經名鎮經城的名倡,可惜年老色衰,無奈隨便找個商人嫁了出去,因此而感到無奈。「曲罷,憫默」這四個字用得很精簡,好像很同情他,又好像說不出話來,因為白居易在這裡聽到的不只是琵琶聲,更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從繁華到沒落是這個女子的感傷,也是他的,他自己也被貶官。「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大家一定有聽過這句句子,他也是出自這首詩的末句,可以看出,白居易為自己前途,為自己命運所感到的無奈,借琵琶女的悽慘,去說明自己的無奈悲痛之情。
再看紙上墨點,黑墨化開,在紙上延展,開拓五無跟天地。「無盡」。我們會在想說可是說不出的無奈情況下用省略號,也會因無窮無盡,難以用肚中墨水盡說。就好像我們歷史長河無斷續弦,在歷史長河中知識也源源不斷,不斷增加。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其實不止莊子,今天的你我也是。才剛學完python, 人工智能又敲門來說上課了。
學海無涯,知識也無完結的一天,用省略號,省略無窮無盡的文字也讓我們看到,無盡。我們看不到歷史長河的終結,「莫得其涯、不知其所窮」。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又以儒家學説為指導思想,為歷代士人信眾推崇。 儒家學説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 和孝。 儒家學説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二千餘年而不變,經歷了孔門後學的傳承和發展。到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實踐儒家文化,就好比如孝順父母,我們每天放學回家,有沒有好好問候父母?有沒有想著星期六日/放假時如何陪伴父母?在和同學之間的相處,又如何以道義事業相勉?儒家文化從古至今,從沒消失改變, 一直在被人好好傳承,實踐。新儒家文化是在民國新文化運動後全盤西化的思潮後擴大。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有價值,謀求發展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之後又有即使過了這麼多年,西方文化融入,大家也沒有忘記舊有的文化,嘗試混合西方的思想,創作一個新文化,可見經歷了這麼多,這些文化傳承也不會消失。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在冷戰下的香港相聚,1949年十月十日成立亞洲文商書院,其後與牟宗三寫下《中國哲學原論》、《心體與性體》等等有關新儒家的書籍。
在這些文化傳承,我們不會加上句號,以作終結,而是加上省略號,表示未完待續,表示那一種止於至善精神,表示那一種對歷史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傳承的文化,永遠不會終結。那我們就加上省略號,讓他繼續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