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自然的好處
作者: sznxjz
最後更新: 16/08/2024
擁抱自然的三大好處
在現代網絡詞彙里,形容足不出戶的男女可以用「宅」一字來概括。可我們卻有詞語能形容那些以自然為伴,以山脈為牆、天空為屋頂的人嗎?或許是「野人」、「鄉下人」?這些詞或多或少於「沒文化」、「原始」有關,可是古今中外的許多偉大文人都嚮往著自然。自然為什麼對他們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以下將以三點指出去投身自然世界的好處。
第一,接觸自然,便能遠離繁華鬧市,去滋養心靈。城市和自然是為對立。你是否曾想過為何中國古代的道士、詩人要隱居?以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為例,他歸隱的原因是因為不滿官場腐敗,以及世俗的繁文縟節。自然不會虛偽,它就如陶淵明的詩歌一樣,淳樸、不沾胭脂氣。在自然的環境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智便於景色融為一體,是一種解放。你看那小兔子、野花,他們能有何心思啊?不用去防備世人那如無底洞般的計謀,便能放鬆靈魂,解放緊繃的精神,享受自然。自然的規則如四季更替一般,仔細去觀察是很容易去跟從的,他不會口是心非,更不會笑里藏刀,比任何人都值得信任。依靠自然是一種自由。1845年,美國名作家梭羅進行了一項近三年的實驗———自己依靠自然生活,以最少的人為資源來支撐自己,追求自由。在《瓦爾登湖》中,梭羅所認為的自由是為「可以隨時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任何牽掛、包袱」這種來自自然的自給自足帶給了他最大的財富,便是精神上的自由。他不是任何事物的奴隸,不做金錢的奴隸,不做禮節的奴隸。自然給予了他這份力量,一種僅靠花費約70美元一年卻有比我們任何人富裕的資產的力量。陶淵明和梭羅最傑出的作品都是因為對大自然敬畏而愛慕並且有所感產出的,自然帶來的這份心靈上的震駭是無可置疑的。
第二,不僅僅在精神上,經常接觸自然也對我們身體有益。我們視「郊外空氣好」為常識,但大自然的好處遠不止空氣。去親近自然是需要體力的。專家指出,在露營等野外活動中,需要大量的探索,想盡辦法把帳篷搭好,還有爬山,其實消費的體力是預料之中多的。這種程度的運動不算激烈,卻能充分地保持我們的身體健康。另外在接觸自然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一些技巧,例如釣魚、生火,提升了人的靈活性以及即時應變能力。是否覺得古人從原木搭建房屋很了不起,很難以置信?這其實是因為人類的能力退化了,我們執著於生活的質量,卻沒想過知足長樂,竟然房屋作為庇護所的基本責任滿足了,哪為何還要去追求華而不實的享受呢?這樣子,人類反而犧牲了對自然的敬畏,也無法生存於科技之外,世界肥胖率越來越高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三,我們能去了解並學會珍惜地球上的資源。每一天,我們會聽到很多於地球有關的討論。全世界各地都有環保團體。可為什麼我們依然在可持續發展上滯步不前?難道因為宣傳不足夠嗎?其實,原因簡單明瞭。我們的意識中依然不明白和相信自然的重要。就如《聖經》里,耶穌死而復生後,門徒要親手把手指從耶穌手上的傷痕中穿過才相信。人是自負的,無法僅靠聽聞這中的力量而去相信,而去深刻體會。其實我們人類在大自然的運轉這種如此神奇的力量下是何等渺小。我們只有在真正感受到,看到,摸到,感官受到刺激時,親身經歷才能去明白自然偉大,才會知道去保護。每一年,有280萬公頃的原生木被砍倒,也就是約700萬個足球場的大小。這種那麼大的數字我們是無法去理解的,也給予我們一種無力感,彷彿地球毀滅人類滅絕是在許多時間線的唯一選擇。但我們有能力去理解的是30分鐘路程外的郊野公園中的一花一木。因此,去擁抱自然吧!數字是不足給予人動力的!
擁抱大自然,不僅僅給予了我們精神和身體上的進步,也加強了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環保意識,為三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