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以來,古代一直推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科舉制度,唯有讀書入仕才能改變命運。身處現代,讀書仍是最普遍能得到工作、養活自己的方法。只為穩定物質生活而讀書,把汲取知識當作獲得功名利祿的手段——這種說法扭曲了讀書的原義,於是有人便覺得讀書無用,走別的途徑也是可行之道。或許我將闡述的「讀書」一詞與他們所理解的不一樣,因此對這一說法不敢茍同。無論是站在功利或非功利性的角度上看,讀書之用也是舉不勝舉,無用一說無從談起。
令人認識世界是讀書的好處之一,耳熟能詳。如果新生兒是懵懂的白紙,知識是水墨,汲取知識便是漂染的過程。讀書不但將基本常識烙印在我們知識庫里,使我們不至於閉塞淺陋,更樹立一套完善的價值觀,讓我們可以懂得做人處世,不斷成長,使人生的紙上豐富多彩。閱讀《十萬個為什麽》我們會產生對事物原理的求知欲;老舍《茶館》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情操;魯迅《吶喊》把人性的陰暗赤裸裸呈現出來,在諷喻和批判中讓我們重新思考「對」與「錯」。也許有人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經歷能比讀書更有得著;可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親自體驗也不會產生得著,事倍功半。老子說:「不足戶,知天下」。世界太大,我們沒這個條件走遍萬里山水,經歷各種悲歡離合,從而悟出個人生哲理來。但書本是另一個大海,匯集著前人獨一無二的經歷和思想。我們無法體驗杏林子坎坷的經歷,但在《杏林小記》中,我們得以帶入、共情,為她的百折不撓所感動,同時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故此,萬里路理應成為更好理解知識的助力,萬卷書才是認識世界的根基。
或許有人覺得「讀書無用」是出於對應試教育的刻板印象,他們只懂斷章取義,死板地套公式,不去理解背後的原理;因此談及「讀書」便搖頭蹙眉,說某某科目對生活沒用,徒勞浪費時間,尚不知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讀。不反覆斟酌,囫圇吞棗,又如何嘗得美酒之美?大概是以為趙括「飽腹詩書」卻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是證明讀書無用的理據。「學而不思則罔」,汲取知識要細嚼慢咽,才能含英咀華,會寫四個茴字可不算讀書。如同觀測蝴蝶的標本,看表面它就是一塊幹巴巴的垃圾,深入鉆研才能看到它曾經鮮活絢麗的樣子。人如果將知識融會貫通,定將窮盡所學之識,成就大業宏願。項羽之前從未有過「皆沈船,破斧甑,燒廬舍」一樣自戕般的操作,《孫子兵法》等也從未提及;他得以大敗秦軍、威震諸侯,皆拜他靈活運用已有學識、加上孤注一擲的勇氣所賜。廣而言之,活學活用可以達致或大或小的目標。
或許有人認為,不是所有接收的信息都三觀正確,很容易被荼毒、束縛,故此讀書無用。我不否認某些書籍實為糟粕,可「盡信書,不如無書」,便如前面所說,不死板地盲信任何資訊。擁有緊密的邏輯框架紮根於博學,博學起源於讀書:博學之,才能明辨之。加繆先生身處宗教主義鼎盛的時代,基於認知不凡,他對神性人本有著深刻反思,意識到社會風氣與自身見解相悖,於是果斷踏上追尋存在意義的道路。《加繆手記》、《局外人》實在精彩,啟蒙了不少現代人以新角度審視世界。很喜歡他的一句話:「只要一直讀書,就能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與自己的狹義、無知、偏見、陰暗見招拆招,得到從痛苦荒蕪里生出的喜悅。」我不願成為愚鈍無知的人,渾渾噩噩度過一生;所以即便是世俗功利角度上「無用」的學識,也希望去鉆研,因為汲取知識一過程本來就是非常快樂的事。只要廣泛學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任何迂腐歪曲的思想都無法影響自身,只會轉化為思考的新角度;「眾人皆醉我獨醒」,像魯迅反思封建思想一般。
讀書是獲得一切知識的前提,能使人了解世界,促進思維成長,達到欲得成就,懂得獨立思考,甚至改變命運,改變世界。也許不會立刻獲得反饋,畢竟成效需要時間的沈澱。現在認為「無用」的知識,沒準在未來推起巨大的波瀾。願以屈原的話作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都能通過讀書,找到適合的一隅,把學識淋漓盡致地詮釋在人生的書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