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報告 《趁年輕,做好準備》

作者: s212027 最後更新: 27/06/2024

《趁年輕,做好準備》這本勵志散文小說分享梁實秋、張曉風、三毛、余光中等作者對於生命中不同領域的心得,由正中書局出版。此書就成長的盼望,才能的發揮,人生的價值等話題進行探討,二十一位作者用自己的成長歷程,帶我們每一代的年輕人走進道德教育的啟蒙,尋覓到自己的道路。

 

「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體驗憂愁喜樂,那麼我們如何怎樣看待成長,應該如何克服成長的挑戰,應該如何成長呢?廖輝英以「上坡路」象徵成長的路程,帶出成功時學會謙卑欣賞;失敗時學會豁達自信的道理。王文興圍繞「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肯為天下先」這個主題,說明人只要謙虛、知足,便足夠了。張曉風從「你是怎麼學寫作」這個問題,追究到從兩歲開始的童年,最後她説,她的作品不過是「生記」而已,記錄着她的一生,這個問題,需要用一生去回答。是啊,成長不過是學會怎樣做人,學會關懷、體諒、欣賞、知足、豁達、謙卑、堅持、自信、盡責、承擔,便是成長了。其實,成長豈只限於青春呢,我們這一生,都在成長。

 

「想自己做過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經驗。這樣,他腦子裏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動也就可以靠思想的幫助得到進步。」隨着我們的思想開始成長了,智慧的增長自然不能被忽略。柴松林提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生,只有讀書,才能認識到世界的廣闊,才能學會感激機會,才能學會反省檢討自己。余光中表達《題西林壁》、《斷章》這些哲學詩的喜愛,廖廖幾句,不但能寫景抒發詩人所想,還含蓄地在詩中深處蘊含人生哲理,等待有共鳴的讀者。劉兆玄將智慧和理想比喻為「導航系統」,只要把知識結合貫通,闖練仍然不忘初心,那麼又有什麼事是難到我們的呢?學問這回事,說到最後的目的,還是推進我們思想的進步,它看似不同,但又息息相關,緊緊扣連。所以說,學習,難道不是在幫助我們規劃人生嗎?

 

「如果他們能戰勝了環境的壓迫,他們就真正成功了。」世上無人如出一轍,起點、路途、終點皆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獲得的,所付出的,你問,怎樣才是活得有價值?王建煊認為,想要成為有價值的人,便要付出同等的代價。並不再是死背爛做地讀數十年書,靈活變通地運用技能,才能成為新時代的主宰人。他強調成功是屬於有毅力、持恆的人,妄圖靠天份取勝的人,不過是痴心妄想罷了。黃永武在新時代下,反而認為躲不開、不確定、無法預料的挑戰才更有刺激性,因為智者才能堅守信念闖過去。他亦提出,錢財、權力、名利不能定義成功,成功,是能掌握變數的人。所以,金錢名利,擁有得愈多,便愈貪婪,人生的價值,難道是追求這些嗎?相反,持之以恆,堅守初心,掌握當下,那麼無論結果成敗與否,我們都活出了一天比一天好的自己,人生的價值,便是如此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人,總是看不到「時間」的寶貴之處。接受成長、失敗跌倒、咬牙爬起、學會成長、擴闊思想、培養品德、不斷實踐、持之以恆,這些「準備」,終身受用,亦都終身會用。這本書,其實並不是講年輕的準備,而是一生的規劃啊。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