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學生
勤奮堅毅的他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
1951 年 1 月 4 日,一個名為史鐵生的男孩在北京出生了。從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並去延安插隊的他與其他人仍沒有顯著不同,但是「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有所不能」,他在 21 歲的青春年華,作為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本該運動和求知的時機,雙腿癱瘓如晴天霹靂般從天而降。
命運給了他第一擊。被永遠禁錮在輪椅上的死氣沉沉的他,並非沒有頹廢過,並非沒有沮喪過。但是他仍然設法以驚人的毅力在輪椅上展現自己的價值。23 歲時他來到北新橋街道工廠做了一份臨時工作以維持生計。雖然出滿勤可以給他帶來每月三十元薪水,但是輪椅和工作無法抵擋住他對讀書和寫作的熱愛,對美麗文學世界的無限嚮往。不幸中的萬幸的是,他至少在勤奮讀書與並不繁雜的工作中度過了歲月靜好的七年時間。
命運又給了他第二擊。他又患上了慢性腎損傷。這使得他須進行造漏排尿,不得不辭去工作。他身體的疼痛把他死死按在床上。他沒有知覺的腿稍缺照顧隨時都有壞死的風險,下身無法散熱使得他常感到高溫悶熱。然而這些困難絲毫沒有成為他追求文學的絆腳石,反而成為了他創作的鑰匙,他的文學靈感和創作題材。在這艱苦的條件下,他寫成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 1983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命運又給了他第三擊。他的慢性腎損傷惡化成了尿毒症,在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市的資助下一周去做三次透析,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成為了史鐵生的例行公事。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主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把他摧殘得千瘡百孔的疾病仍然無法阻擋他對文學的熱愛和不懈追求。在此期間,他與疾病頑強鬥爭,把鬥爭的經歷和哲理的思考記下來寫成了《病隙隨筆》,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他臨死前也立遺囑不設葬禮,捐獻予醫學研究。
命運給他帶來的三次打擊把他的肉體打倒在輪椅和病榻上,卻不能把他的精神從文學理想的道路上拉開一毫。飽受折磨的他仍勤奮堅毅地讀書學習,仍不忘理想和奮鬥。